隋炀帝亡国并非不理朝政 而是太过勤政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后梁帝王之冑,高祖父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祖父是昭明太子萧统,祖父萧詧,是后梁宣帝,父亲名岿,是后梁明帝。

萧瑀九岁,他的姐姐(即后来的萧皇后)嫁给隋文帝次子杨广为妃,他也跟随姐姐到了长安。因为与杨广经常可以见面,二人感情始终很好,等到萧瑀长大成人,隋炀帝便任命他为内史侍郎。可萧瑀秉性耿直刚烈,经常劝谏隋炀帝,次数一多,炀帝不胜其烦。将他贬为河池(今陕西凤县)太守,并要他立即离京赴任。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萧瑀率领治下士民来归,封为宋国公,成为李渊的心腹近臣。

萧瑀的妻子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因为这层关系,李世民得称呼萧瑀为姑父。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夺嫡的时候,萧瑀旗帜鲜明的站在李世民一边,因此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仍大见信用。

萧瑀犯颜敢谏,几次当众令李世民难堪。李世民也不以为意,反而对其不吝赞美,说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之臣也。”还赐诗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也曾经推心置腹地对萧瑀说:“卿之守道耿介,古人无以过也。然而善恶太明,亦有时而失。”可是*易改、秉性难移,萧瑀左耳朵听了右耳朵出,仍然我行我素。

有一次, 唐太宗问萧瑀:“隋文帝是怎样的一个君主呢?”萧瑀恭恭敬敬回答:“隋文帝十分勤政。他每次上朝理政总是不知疲倦。有时废寝忘食,过了吃午饭的时候还召见官员,午饭就简单吃一点。他的皇帝当得很辛苦,也很想把国家治理好。”

唐太宗听完, 淡淡一笑说:“爱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是精明过头了,又对他人要求太过苛刻。什么事情都要事必躬亲,大小政务都必须亲自拍板。这样一天到晚处理无数的政务, 尽管用心用力,哪能一一合理、事事妥当呢?那些朝臣见皇上这样,就懒得理会,只是一味逢迎、称颂圣明。即便是炀帝有错,也不去劝谏。所以,隋朝才二世而亡啊。”

言毕,李世民叹息道:“前车之鉴不远,我这皇帝作的如履薄冰。选择天下贤能之人担任官职,就是要让他们勇于担当,放手去做事情。有功赏,有罪罚。臣子谁敢不尽心竭力呢?何忧天下不到治?”

从李世民、萧瑀的谈话就可以知道,隋炀帝并不象人们说的荒淫无道,不理朝政,而是太过勤奋,不懂得抓大放小,事无巨细必须亲力亲为,犯了诸葛亮的错误。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老板做了员工的活。有这样的老板,企业注定不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