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一封国书俄国人为何看了56年才弄明白

四百年前,中俄两国*别说见一面,连通个信都很难很难。那个年代,中国的外语人才不能叫匮乏,只能叫没有。和我们情况相同的是俄罗斯,那时俄国的*已经扩展到中国的北部和东北部边疆,两国有大量外交往来,可是很多年里双方都没有精通对方语言的人。明朝的时候,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俄国人伊万·裴特林出使中国,万历皇帝让使团带回一封国书。国书是带回了,但是俄国没有能看懂的人,这封国书就一直存放在档案室,整整过了56年,直到1675年才被翻译,这时万历皇帝已经去世55年,明朝也灭亡了31年。俄国对中国是真爱,虽然没有汉语人才,还是不断往中国派遣使臣。

1660年,别尔费利耶夫出使中国,在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顺治让他带一封信给沙皇,于是这个俄国人又带了一份天书回去。1675年,俄国派帕法里来华,清朝*让著名的西方传教士、比利时人南怀仁担任翻译。南怀仁懂俄语吗?当然不懂,但他们可以用拉丁语交流,那时拉丁语是欧洲通用的语言。

大家都知道,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两国为了解决领土纠纷问题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份条约是用满文、俄文和拉丁文三种文字写成,清朝*的拉丁文就是由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和法国传教士张诚拟写的。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官方的拉丁文翻译工作都是由欧洲传教士负责。你能想象习大大的翻译和外交部发言人是外国人吗?

康熙皇帝也果断不能容忍,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他下令成立俄罗斯文馆,首批学员是68名八旗子弟,学习内容是俄文和拉丁文。拉丁文自然有传教士教授,可是俄文老师就不是那么好找了。馆内先后聘用了俄国商人、战俘和中俄混血儿担任老师,咳咳,这些老师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虽然能说,但不懂语法,学识和传教士无法相提并论,教了一段时间之后,纷纷辞职跑路。因此在初始时期,师资一直是最大的问题。三年后,27名学生通过考试。如此教学条件,成效可想而知,估计学了一口粗话,这些学生显然难当大任,绝大部分和俄国的外教事务仍然由传教士用拉丁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