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郝梦龄是怎么死的?
抗战时期,在山西流传着这样一支民谣,唱的是:忻口开火数月整,娘子关再顶住,南怀化死个够。这支悲壮民谣描述的是1937年“忻口会战”的惨烈场面。在这次会战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壮烈殉国。*曾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郝梦龄等抗日殉国的将领“给了全中国人们以崇高伟大的模范”。郝梦龄的遗体及遗物被运回汉口后,家人在他随身带的小箱子里,发现了一封他牺牲前写给家人的遗书。
郝梦龄,生于1898年2月,河北藁城人,1937年10月牺牲于忻口会战。在忻口战役中与日军激战6昼夜,牺牲时距离日军阵地只有200米,倒下后,郝梦龄仍高喊杀敌报国,其留下的战衣上布满了鲜血和枪洞。
“余自(武)汉出发时,留有遗嘱与诸子女。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
这是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1937年10月在忻口会战的前线,写给妻子的家书。此前,在 率部奔赴战场,途径武汉的时候,他已经给孩子们悄悄写下了一封遗书。直到今天,郝梦龄将军的长女、已经94岁的郝慧英老人,回忆起那一刻仍然记忆犹新。
因为母亲不识字,家里的信,一直是15岁的郝慧英来读。她记得很清楚,父亲悄悄写的这封信,跟以往的都不一样。
“我牺牲后,只要国家存在,诸子女教育当然不成问题,别无所念,倘余牺牲后,望汝好好孝顺老母,教养子女,对于兄弟姊妹也要照顾,故余牺牲也有光荣。”
当时,郝梦龄原本正率领第九军修筑川黔、川滇公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先后三次上书请缨,要求上战场。郝慧英老人讲,父亲率部从武汉出征的那天,她悄悄地跑到汉口火车站,望着父亲的背影远去,没想到,那一眼,竟成永诀。
1937年10月4日,郝梦龄率部抵达忻口。10月10日,与日军短兵相接,展开激战。当时,驰援忻口的大部队还没有赶到,作为军长,郝梦龄亲临前线坐镇指挥,率部每天击退日军十几次进攻,歼敌上万人,自己的部队也伤亡惨重。死守阵地的部下曾打报告请求增援,郝梦龄只批了八个字:站在那里,死在那里。
在下达了无情的命令之后,当天的战场日记里,他是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连日昼夜,炮战甚烈。五日来,已伤团长一员,营长五员,连长二十员,士兵数百名。往日见伤员多爱惜,此次专为国牺牲,乃应当之事。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走到生死关头的郝梦龄将军,提笔给家人写了一封绝笔家书。“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为军人者,为国际战亡,死可谓得其所矣!”
在与敌激战6昼夜后,10月16日,身处最前沿阵地的郝梦龄将军,不幸被日军机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他也兑现当时告别家人、奔赴战场时,立下的誓言。
在湖北省博物馆,这一页页泛黄的,是78年前的报纸,记载了郝梦龄将军为国捐躯的事迹。当时,武汉各界为他举行公祭,并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武昌。为纪念郝梦龄的抗日功绩,武汉汉口的小北路也改名为“郝梦龄路”。
郝慧英大半辈子在武汉渡过,对她来说,从15岁的1937年的那年,在武汉火车站诀别的那一刻开始,对父亲的思念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清明节的时候,因为自己行动不便,老人只好托付了她的学生和家人代她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在郝梦龄烈士陵园,人们把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和后人对前辈英烈的敬仰,带到了将军的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