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到初中,孩子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

小学到初中,孩子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

小学到初中,孩子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

从小学到中学这个转变中,孩子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以及家长如何转变?在此我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剖析如何携手帮助孩子度过小学升初中的心理过渡期。

一、孩子的“主体”角色

初中一年级既是中学时期的起始阶段,又是小学升初中的过渡阶段,虽然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音符,但是只有把前面的音符谱好了,你的人生才能演奏出华美的乐章。所以作为一名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种“成长靠自己”的“主人翁”精神,抛弃对父母、对老师的依赖,让自己主动地去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人而异,但是只要你充满信心,去面对新的挑战,在适应中进步成长,上好你的第一节课,做好你的第一个课间操,写好你的第一份作业等等。这些诸多的第一次,都是全新的第一次,只需要你勇敢地去正视它们,做好它们,那么你就已经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初中阶段的学习知识量要远远多于小学,不仅知识面广,深度难度也加大,这个时候孩子就要相应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未动,兴趣先行。带着兴趣去学习不仅能轻松地学习,其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此外学习“三部曲”更为重要,课前预习、听课以及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内容要与下—节课老师要讲的内容一致。要能够找出上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自己看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要作好记号,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重点听课。除此之外,在预习中,如果发现课堂中需要用到的学过的知识自己已经忘记,要及时复习,防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听课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初中阶段增加了物理和化学等思维比较严密、逻辑性比较强的科目,这个时候不仅要听懂,力求记住,还要理解,更要手记,这就需要耳、眼和手的协调配合,这与小学阶段的听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越是新学习的知识,越是容易

遗忘。因此,上完课以后要及时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暂时巩固所学的东西。课后复习可以采用回忆法、通读教材法、整理笔记法和做练习题的方法。

第三要学会自制自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也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和他人不同的学习习惯,但是好习惯却都能帮助一个人提高学习效率,使他终生受益。但是良好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一时之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多次练习之后才能逐步形成。

第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学习。当然人际交往的前提是孩子要有一个自信、乐观向上的自我认知,要敢于秀出自己,展示自己,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良好的责任感,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他人,学会和他人合作,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忍让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慢慢培养的。

二、家长的“关注”角色

在孩子转型期的过程中,家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亲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从父母、亲人身上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解决问题和冲突,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父母的角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特别是各个阶段的转型期。小学升初中不仅是孩子学习上的转型期,也是个性发展的转型期,所以这个时期家长担当的是“关注”的角色。关注不仅包含生活中的吃穿冷暖的关心关怀,更重要的是家长对这个时期孩子思想变化和生理变化的重视和疏导。

在过渡期不仅孩子在心理上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家长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上发生剧烈变化,心理上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表现在成人感、独立感的增强、产生认识自己、塑造自己的需要,及情绪“闭锁症”等方面。少年从自己的身体变化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而是大人,对父母的反复叮咛、包办代替感到厌烦,他们常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对父母的话不仅不太听得进去,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顶撞父母。而许多家长也把进入中学看成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似乎进中学成了孩子长大与否的“分水岭”,对上中学的孩子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但是值得家长们关注的是,尽管进了中学的孩子开始长大,有了独立的愿望,希望家长、老师把他们当大人看,但毕竟他们还未能脱离童年时期的许多幼稚行为和心理,其身心发展远远没有达到能够自己处理事情的程度,他们还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关心,只是不希望家长用过分唠叨和呵护的方式。

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家长了解孩子由小学生转变为初中生有一个过程。要注意其过渡阶段家长和孩子彼此都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孩子不能在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家长的许多观念一夜之间也不可能改变,仍在无形之中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尽可能要求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家长会或家访让家长们知道:做父母的首先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逐步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其次,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应平等商讨,如果孩子脾气倔强,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粗暴和强制的方法更是错误的,切忌霸道作风。第三,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采取热情关怀的态度,

亲切温和的语气,尊重理解的氛围,此时,孩子便可感受到父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才能得到交流,孩子也容易接受教育和指引。

三、教师的“引导”角色

进入新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面对如此庞大、繁杂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担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重任的基础教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国际基础教育新理念不断出现,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关心生存教育、理解*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这些新理念不仅为基础教育的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更冲击着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强调创造精神和人文关怀,日益提上教育日程。关心过渡期的孩子就是这种“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所以教师就更要重视这个过渡期,是否能顺利过渡决定着孩子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过渡期青少年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途径、新机制,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广泛联系家长,教育引导孩子,切实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时期。要清楚每一个孩子的切身利益都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一个孩子出了问题有可能影响一个家庭的安定,进而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知人”才能“善教”,只有携手家长帮助孩子才能顺利闯过中学关。要让家长和孩子同时了解过渡期的三大转变,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教师可采取召开家长会、学生心理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孩子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家庭联系本交流孩子点点滴滴的变化,及时掌握孩子学习、思想情况;定期举行学生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调整自身心理状态。

总之,如何帮助孩子有效度过小学升入初中这个“断奶期”,不仅需要孩子发挥自己的主体角色,更需要家庭的密切关注和学校的引导配合,在不断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方式必须植根于新的教育理念中,不仅寓教与校,更要寓教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