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元仁宗为什么会在中期中止国家汉化?
大德十一年,元成宗去世,因为元成宗的太子早在之前已经先于成宗一步而逝,所以成宗去世之后,没有直系继承人,导致皇位空虚的情况出现。依照元朝旧制,元成宗的皇后卜鲁罕皇后主持召开库里尔台大会另选新君,宗室诸大臣都会参加。
当时卜鲁罕和左丞相阿忽台准备拥立成宗铁穆耳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继位,但是元仁宗与其母以奔丧的名义回到大都,先皇后一步带兵闯入内宫,并将皇后与左丞相阿忽台擒拿,最后将两人处死。后来仁宗与右丞相哈剌哈孙合谋,拥立统军北边的长兄海山登基为帝。海山登基为帝之后,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元武宗去世之后,以皇太弟身份继承皇位,成为元朝的第四位皇帝。
元仁宗是一位聪明而看的清形势的皇帝。当初他带领兵士入宫,将卜鲁罕和左丞相阿忽台擒拿,并将两人处死,大局已定之后,诸位宗室大臣都一致推举他继任新皇,但是当时他知道自己的哥哥海山手握重兵,若是自己登基后,也不一定保的住皇位,于是推辞不受,并将皇位留给自己的哥哥海山,自己只是代管朝政。海山入京之时,带着三万精兵,元仁宗将皇位让个海山后,相约兄终弟及,他最终还是登上了皇位,而且这个皇位极为稳妥。
元仁宗是元朝少有的亲儒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在一段时期内也亲近儒士,重用儒家大臣,但是到了后来因为汉族一位将领的反叛,使得忽必烈改变了亲汉政策,改而实施种族制度,亲近色目人。
元仁宗也许是因为早年从太常少卿李孟学习儒家典籍,更是受太子詹事王约辅导后,继位之后对儒家极为亲近,并且推行“以儒治国”的制度。不仅自己崇尚汉学,而且还开始实施本草官僚的汉化,先是恢复科举,随后将儒家经典翻译成蒙古文,供蒙古人和色目人传阅学习,到了最后甚至还出资赞助儒家学说的出版发行。可以这样说,仁宗一朝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使元朝的国力达到鼎盛,绝对有“以儒治国”的功劳。
元仁宗是一位励精图治,具有雄心壮志的皇帝。继位之后,就开始革除前朝弊政,大张旗鼓的进行改革,取消尚书省,停用至大银钞,减裁冗员,整顿朝政。使得因为前朝大量发行钞票而造成的物价上涨,国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生活困苦的情况得以改善。不仅如此,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集权,仁宗下狠心的将自己的手伸向了蒙古贵族之中。元朝的蒙古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极高的自治权,虽然忽必烈推行了*集权的政策,但是蒙古诸王仍然拥有对他们领地相当多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权。由于蒙古贵族的特权实在太大,元仁宗最后推行的限制贵族的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便已经形同虚设。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里看见这位帝王,想要真正掌控天下的野心。
元朝的国力在仁宗一朝达到了鼎盛,而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仁宗推行“以儒治国”的政策,推动元朝的汉化进程。然而在延右四年七月,仁宗允李孟所请,免去平章政事,复授翰林承旨。李孟退出中书,标志仁宗推行的汉化改革中止。明明汉化对元朝的益处如此明显,元仁宗为什么会中止元朝的汉化进程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追根溯源至元武宗继位之初。元武宗继位之后,与仁宗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承。到了元仁宗百年之后,皇帝之位就该有武宗的子嗣继承了。但是到了仁宗统治的后期,他不想将皇位传给武宗的后嗣,而是想要传给自己的子孙,于是就有了一个交易。
当时虽然仁宗实行汉化,元朝的汉化进程很快,但是仍然存在着以太后及宗室大臣为主的顽固守旧*,他们想要固守蒙古族的习惯,而不愿意继续汉化。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能顺利继位,元仁宗结束汉化政策,宗室大臣相应的支持他的儿子继位。于是就这样,元朝的汉化进程终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