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事件的警钟 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早些年初中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很有趣的文言文《促织》,文中提到了一位爱斗蛐蛐的皇帝,当年学习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位皇帝是谁,只觉得他是一个不务正业、不靠谱的坏皇帝。但随着知识地不断增长,后来知道,他就是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年少时很优秀,不但聪明伶俐,还被朱棣认为“类己”,应该说他的残疾老爹朱高炽能够顺利从朱棣手中接过皇帝的接力棒,还真是借了儿子朱瞻基的光。当年,要不是大才子解缙那一句“好圣孙”响彻在朱棣耳边,也许,皇帝的接力棒就轮不到朱高炽,而很可能转移到他的弟弟朱高煦手中。
关于这哥俩的皇位之争,在明史中记载颇多。马上皇帝朱棣对残疾并肥胖的安静的大儿子朱高炽,很不喜欢,却喜欢勇武的朱高煦,多次起意要废长立幼,并且太监黄俨、淇国公丘福等人也力挺朱高煦,而朝中有一批文臣却有不少人支持朱高炽。一时之间,朱棣陷入困惑当中。正值朱棣左右为难之际,大才子谢缙脱口而出的“好圣孙”一词,一下子击中了朱棣的心坎儿,遂下定决心将皇位传于朱高炽。
可惜朱高炽的福运确实不够厚,他登上皇位,仅十个月就暴病而亡,及时向朱瞻基递上了皇帝接力棒。朱瞻基继位之初很英明地解决了两位叔叔的藩王不轨事件,消除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等藩王的*,开创了国内安定团结政治氛围。
朱瞻基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等贤臣,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注意节俭,致力于太平社会的建设。在他统治的十年中,国家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这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
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唯一的爱好就是斗蟋蟀。继位后他曾经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宣宗,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一度给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朱瞻基也被百姓们称为“蟋蟀天子”。但所干的最大的坏事却不是这个,而是遗祸子孙的“培养太监处理政务”这件事。
就朱瞻基自身来讲并没有受到太监的过度干政影响,但他为太监开辟的“太监培训班”制度,使得他的后世深受太监“干政”之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宦官干政的危害认识很深刻,他不但用铁牌明确规定禁止宦官干政,甚至还规定宦官识字也不可以(这一点很高明,纯文盲的太监,再坏也干不出高明的坏事)。
但朱瞻基需要信得过的宦官去处理他大量的文件,这就需要这些宦官得有一点文化,纯文盲是干不了的。但可怕之处就在于此,有了一点文化的死太监,自然很难有治国理政的高手出现。报应也真快,朱瞻基培养的宦官王振,在几年之后,便把大明皇帝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送到了蒙古人那里当俘虏,几乎葬送了大明*,多亏力挽狂澜的于谦,才避免了明朝的覆灭。好圣孙朱瞻基总体上算一个好皇帝,但他缺乏远见的不经意之举,却贻害子孙后代和千万黎民百余年,还真是打了不少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