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曾祖11岁被人贩子卖给戏班 开始梨园生活

江家磨难

梅家祖居苏北泰州鲍家坝,梅巧玲曾祖父梅天材以雕塑为生。清道光年间,苏北里下河一带水旱频仍,连年大荒。

期间,梅天材去世,其妻颜氏(一说为曹氏)带领梅巧玲三兄弟,逃荒到江南苏州一带。因穷困潦倒,只好忍痛把年仅8岁的长子梅巧玲过继给苏州江家做义子。

梅巧玲到江家后,因江家没有儿子,起初待他尚好,有吃有穿地过了近两年的温饱生活。后来姓江的娶了继室,不久也生了个儿子。这时,梅巧玲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江家后妻把他当做眼中钉,处处看不惯,总想找借口把他赶走。一次因撞翻了炖红烧肉的砂罐,更三天三夜不给饭吃。

事也凑巧,当时专买小孩子去学戏的人贩子到了苏州,姓江的先跟贩子接洽好了,就问梅巧玲是否愿意学戏,他一口答应愿意。因为厨子师傅早就通知他快快离开江家,要不然早晚总得被那女人折磨死。

刻苦学艺

梅巧玲离开江家,离开苏州。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1851年,11岁的他,被人贩子卖给北京唱昆曲的福盛班做徒弟,开始了梨园生活。班主杨三喜虐待徒弟是出了名的,早晚打骂是家常便饭。一次,杨三喜用硬木板打巧玲的手心,把他手掌上的纹路都打平了,鲜血四溅。梅巧玲又从夏白眼习艺,夏白眼也是性情粗暴,动辄打骂虐待人,梅巧玲在这里也是受尽磨难。

后来幸好遇到唱皮黄的罗巧福。他本来也是杨三喜的徒弟,早就满师了,也开门授徒。看到梅巧玲受苦,他很同情。就花银子把梅巧玲从夏白眼那里赎了出来,带到罗家安心学戏。

梅巧玲遇到这样一位老师,终于苦尽甘来,更加刻苦学戏,除昆旦戏外,青衣、花旦戏皆有所成,一出台就很有人缘,不久就成了四喜班的名角,成为京昆俱佳的第一代京剧旦角演员,被后人誉为清朝“同光十三绝”之一。后来,他曾掌管四喜班多年。

不忘旧恩

梅巧玲成名后,也没有忘记苏州的江家。他感谢江老头把他从饥饿死亡线上救了出来,并收为义子,为了感激江家救命之恩,牢记这位“义父”的恩情,从梅巧玲20岁后逐渐红起来开始,梅家每年除夕晚上祭供先祖时,供桌当中除供着梅氏祖先的牌位外,旁边还供了一个姓江的牌位。后来祖母陈氏曾对梅兰芳说,这是你祖父在世时就留下来的规矩。这个规矩,从1860年梅巧玲和陈氏结婚起,直到陈氏1924年病故后才终止,前后60余年。

梅巧玲成名后,惦念母亲和弟弟,曾托人到泰州寻找。但颜氏和两个儿子逃荒出走后,再未回到泰州。因此,梅巧玲与老家就断了联系。

关爱同门

待到梅巧玲主持四喜班时,他特别爱护学徒,不准师傅随便打骂他们。杨三喜的孙子杨元在四喜班教戏时,有一次打了学徒,梅巧玲知道后很生气。他严厉地对杨元说:“这儿不是福盛班,我不能看着你糟蹋别人家的孩子。干脆给我请吧!”

梅巧玲非常爱护和尊重同行,戏班里谁有了困难,他都尽力帮助。有一次,吴菱仙家里遇到意外,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向人借钱。梅巧玲听说后,为了不在同业面前伤及他的脸面,就朝吴远远扔过去一个小纸团,说:“菱仙,给你个槟榔吃!”吴菱仙接到手,打开一看,却是一张银票。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冬,不到百日,同治、孝哲毅皇后先后死去,两次“国丧”连在一起,清廷规定百天之内不许动响器,百天后只许便装登台“说白清唱”。北京的戏班不能演出,经济上损失很大。有的小戏班*解散,大戏班也只能维持开一半“戏份”,只有梅巧玲主持的四喜班仍照旧开全薪。他一面用自己的积蓄来赔垫,一面向汇票庄借款,后来实在没办法,便请名旦时小福接管,时小福卖掉自己的住房,帮助四喜班和梅巧玲渡过了难关。

焚券赎当

梅巧玲为人忠厚,极重情谊,他有两个颇为感人的真实故事“焚券”和“赎当”,一直被晚清文人和戏迷传颂。

“焚券”:道光年间有位探花叫谢梦渔,江苏仪征人,虽官至御史,却十分清廉。他非常喜爱戏曲,常和梅巧玲一起研究唱腔,两人交谊甚笃。梅巧玲知道谢梦渔为官清廉,手中没有积蓄,遇到其生活拮据时,便主动借钱给谢,谢每次收到钱,便亲笔写下借据,先后累计3000多两银子。谢梦渔70岁病逝,在北京扬州会馆设奠,梅巧玲前往吊唁,见到谢的家人时拿出一摞借据。家人为难地说:“这件事我们都知道,目前实在没有力量,但是一定要如数归还的。”梅巧玲摇摇头,沉缓地说:“我不是来要账的。我和令尊是多年至交,今天知己逝世,非常伤痛,我是特意来了结一件事情的。”说完,梅巧玲就当着谢的家人面把全部借据放在灵前的蜡烛上烧掉了,然后又掏出300两银子给谢的家人,嘱其办妥后事,最后在谢梦渔灵前呆立多时,含泪而去。这件事很快传遍北京城,梅巧玲乃有“义伶”之誉。

“赎当”:一位进京参加会试的举子,很欣赏梅巧玲的表演,不但每场演出必到,而且常与他研究、探讨表演中的台词、音韵,梅巧玲受益匪浅。这位举子家境贫困,经常靠典当衣物来度日和看戏。梅巧玲知道后决心帮助他,便趁举子不在,去他的住所搜索当票。老仆不知其详,和梅巧玲争吵起来。梅巧玲说明心意,然后去当铺赎回衣物,又留下200两银子,并劝举子不要因看戏荒废了学业。举子深为感动,发奋读书,但不想刚刚在会试中被录为探花,便不幸得病去世。梅巧玲闻讯赶赴奠室,留下银两作为举子的棺殓费用。

1882年,梅巧玲逝世时,一下子来了上千人悼念他。受过他厚恩的吴菱仙为了报恩,历经艰辛,把梅兰芳培养成著名的京剧大师。

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自己遭受了虐待、折磨,多年媳妇熬成婆之后,迁怒于无辜者,提刀挥向更弱者;而第二种人恰恰相反,把苦难升华为慈悲,博爱众生,宽厚待人。梅巧玲就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