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史上出过家的“和尚”皇帝 梁武帝戒色40年

盘点:史上曾经皈依佛门的“和尚”皇帝。自古三教,儒道释也。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就概括为儒、道、释(佛)三家。其中儒、道两家属于土生土长,唯有释(佛)家为舶来品。释家佛教自西汉末年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并受到中国3千多年文化的影响与熏陶而发扬广大,形成不同于其元祖--印度佛教以及其他分支流派(如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回鹘佛教等)的新生教派--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历史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释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存在诸多的曲折。中国历史与佛门有缘,它既经历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四个时期的灭佛事件)这样的近乎灭顶之灾,但更多的时候也享受过荣耀辉煌的黄金发展时期,历史上甚至出现过不少和尚皇帝,他们有的崇尚佛学,研究至深,有的出身佛门,依佛治国,有的甚至以寺为家,疏于朝政。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中国史上那些曾经皈依佛门的“和尚”皇帝吧,希望您能喜欢!

1、南朝梁武帝萧衍:沉湎佛学,佛化治国,戒色40年的和尚皇帝

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南朝梁开国皇帝,在位时间:502~549年,南北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萧衍同志自幼博学多才,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位居“竞陵八友”之首。史书称赞萧衍:“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可见:萧衍同志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棋坛高手,是中国史上为数不多的全才皇帝。

建国初期,萧衍同志重视儒家思想,亲自编写经史著作,“躬制赞序”。但进入中老年后,萧衍同志看破了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还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当住持,讲解经书,不理国事,政治昏庸,最终酿成了侯景之乱,导致梁朝自此迅速败亡。史学界认为,和尚皇帝萧衍同志对中国的佛教文化贡献颇大,首次提出了“三教合一”的学术观点,影响深远。史载:萧衍同志归佛后,原来的大色鬼竟然“40年不近女色”,做起了正归的和尚皇帝。

2、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受制于人,自帝位上出家,禅位后专心信佛的特殊皇帝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476年),鲜卑族,南北朝时期一位颇为特殊的皇帝,在位时间:465~471年。他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且勤于吏治安国,大胆改革。皇兴五年(471年),拓跋弘不堪忍受冯太后冯桂儿的牵制与折磨,*禅位于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出家为僧,专心信佛。476年,由于杀了嫡母冯太后宠爱的大臣,被对方毒死,时年23岁。

北魏自明元帝拓跋嗣时期提倡佛教,经历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后,从文成帝拓跋濬时期恢复信仰佛教,到献文帝拓跋弘时期与僧人交谊来往日益频繁,并大修“功德”。拓跋弘“敦信尤深, 览诸经论”,实行崇佛政策。在儿子拓跋宏出生之时(皇兴元年,即467年),拓跋弘在平城修建了永宁寺,其中构七级浮图(七层的佛塔),高三百尺,据称“基架宽敞,为天下第一”;后又在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不久后(469年前后),又构三级十丈高的石浮图。禅位于儿子后,以太上皇的身份成为积极提倡佛教的虔诚的信徒。在他的影响下,北魏的佛教和佛教艺术大大地发展起来。他的儿子孝文帝拓跋宏对佛教也是情有独钟,迁都洛阳并诏令开启了在洛阳古阳洞的开山造像运动,即现在的龙门石窟。

3、隋文帝杨坚:生于佛门,尼姑抚养,结束中国300余年乱世的黑衣天子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隋朝开国皇帝,在位时间:581~604年。杨坚以外公身份夺了北周小皇帝的位子,重新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以来长达360余年的大分裂局面。杨坚即位后,修订开皇律、确立三省六部制、简化地方官制、创立科举制度,领均田令、设置粮仓、改革货币,超高水平的城市建设规划、修建大运河,南征北战、拓展疆域,开垦田地、人丁兴旺,力行汉化、拯救汉文化,开创了“开皇盛世”局面,成为中国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南北朝时期曾流传“黑衣作天子”神秘预言,而“风水鼻祖”郭璞(276~324年)曾预言“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杨坚成为预言中的乱世终结者!自东晋元帝于公元314年据江东另立,到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全国,历时275年。更为神奇的是:他在寺院中出生,并被父母托付给一个叫“智仙”的尼姑抚养,一直在寺庙中生活到了十三岁才回到家中。而在南北朝时代,僧人是穿黑色僧袍的,称作黑衣人。

杨坚同志一生笃信佛道、符瑞。杨坚即位后不久,下了一道重振佛教的诏书,其中写道: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在杨坚同志的大力提倡下,自北周武帝灭佛之后发展衰微的佛学佛道迅速复兴,促成了隋唐时期佛教的繁荣发展。

4、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少时出宫,削发为尼,中国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624~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在位时间:690~705年。武则天主政时期,上承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平定边患,政通人和。

《新唐书》记载:“后年十四,太宗闻其有色,选为才人。太宗崩,后削发为比丘尼,居于感业寺。高宗幸感业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久之,立为昭仪,进号宸妃。”武则天,原名武媚娘,原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时任太子李治不久看上了妩媚动人的武媚娘并成为私下相好,产生了令人不齿的皇子庶母之乱伦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后,武则天随众多嫔妃一起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但她与新皇帝藕断丝连,李治定期光顾感业寺与她密会偷情。永徽二年(651年),高宗李治摒弃佛规礼教,把出家当了两年多尼姑、比自己还大两岁年已28岁的武则天正式诏入后宫。而颇有心计的武则天则很好地利用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之际遇,不久独得高宗的宠爱。四年后,武则天登上了皇后宝座,全面接管后宫,并通过“垂帘听政”管理军政事务。

武则天终生与佛有缘。典故“童女捧沙献佛”说的就是武则天前世的事。武则天出生于信佛之家,打小笃信佛法。她利用佛教的影响当上了皇帝,便要利用皇帝的权力为佛教谋福利。三子李显出生,她亲自请玄奘法师为孩子剃发受戒;她一上台,马上将“道先佛后”改为“僧道并重”,明令“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用官方正式的行政命令把佛教置于国教地位,洛阳城也成了佛教的圣城,并对译经建寺、造像、弘法。武则天不但虔信佛教,而且精通佛理,她作了一首赞叹大乘法宝的四句偈,千百年后的今天成为佛教徙诵经的“开经偈”。为表对佛祖的崇敬,武则天把自己的尊号定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5、南唐后主李煜:带发修行,沉湎诗词,最终招致亡国杀身的礼佛皇帝,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961~975年。李煜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在于他治国无能、亡国为奴,而在于他是“千古词帝”,尤其是寄人篱下时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千古绝唱,在寄托豪迈思国之感的同时,活活被宋太宗牵机毒毙。另外,李煜同志也是史上著名的风流皇帝,开创了女人裹足、独好“三寸金莲”的先河。但你可能有所不知的是,李煜同志还是一个带发修行的礼佛皇帝。

李煜同志自小生活在一个信奉佛教、酷好浮屠的帝王之家,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和浸润,佛教对其人生思想和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李煜信佛佞佛,首先从他的名号中即可得到鲜明的体认,李煜字重光,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者、钟峰隐居、钟峰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号,这些名号个个充满佛教的意味。李煜同志在位期间,大力崇修佛寺,广度僧侣,即使是在南唐风雨飘摇、国库空虚之际,仍不遗余力全面从事扶持佛教的事业。他密切而又频繁地与禅僧们交往,体悟佛理禅思,并以诗词阐释禅理;他带发修行,在朝政之余身披袈裟,跪拜佛像,至诚诵经;他甚至在城破国亡之际还在祈求佛祖的保佑。李煜同志佞佛,几近*,不仅耗费财力,而且荒淫国政,导致参禅亡国杀身的结局。

6、南宋恭帝赵隰:亡国之君,成就高僧,佛学研究至深的少年皇帝

宋恭帝赵隰(音xiǎn,1271~1323年),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274~1276年)。1276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谢太皇太后及小皇帝宋恭帝等被俘并被押解流放到茫茫的蒙古草原。后来,南宋残余*在福建、广东抗元,恭帝同样幼小的哥哥端宗赵昰、弟弟末帝赵昺分别过了一把皇帝瘾后,南宋于1279年正式灭亡。

赵隰同志被俘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瀛国公。长大以后,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忽必烈突然赏给19岁的赵隰许多钱财,叫他去*萨迦寺出家当僧人,法号和尊。赵隰进藏后,学会了藏文,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这两部汉传佛教著作。当年的小皇帝成了佛界高僧,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隰深知自己的身份,触犯了文字狱,而被元英宗下令赐死,享年53岁。

史上有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为恭帝之子的神奇传说。话说当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发现元顺帝的长像与恭帝赵隰长的很相似。据考证:元顺帝的母亲入宫前曾经去过*并呆了几个月,与赵隰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元顺帝。

7、明太祖朱元璋:孤苦无依,出家为僧,平民出身却成就帝业的开国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在位时间:1368~1398年。一个和尚出身的草根平民,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汉人皇朝,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朱元璋与佛结缘,完全是出于贫穷而无奈的选择。《明史》记载:“至正四年(1324年),早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风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朱元璋出家入皇觉寺为小沙弥时,年17岁。谁知做和尚才50天,“寺僧以岁饥罢僧饭食”,朱元璋只好出门化缘乞讨,尝尽人间疾苦。这段经历,后来朱元璋自己曾在《皇陵碑》碑文中有所描述。

尽管朱元璋为和尚出身,但作为平民起家的他更倾注于自家的传统文化,而对外来的东东还是不太感冒。朱元璋称帝后,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为圣人,论孔学是“治国之良观”;“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以此达到“治国以教化为先”的统治目的。

8、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宫中落发,一心出家,传奇皇帝留下清宫一大悬案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年),清朝入关后在北京登基的第一位皇帝,在位时间:1643~1661年。年号顺治,因此史称“顺治皇帝”。

顺治最早接受的是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得以引荐并因学识高深而获得了幼龄君主顺治的好感和敬仰,顺治尊称他为“玛法”(即“爷爷”)。到了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监们的鼓励和怂恿,20岁的顺治召见佛教高僧憨璞聪,从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渐渐疏远了天主教。自是而后,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陈、玄水杲先后应召至京,在宫中论经说法,大谈佛理。顺治还请玉林琇为他起了法名“行痴”,号“行痴道人”。在玉林琇等高僧面前自称弟子。

史载,顺治归佛主要是因为一个人,那就是董鄂妃。先是宠妃董鄂所生皇子的不幸夭亡,接着就是董鄂妃的突然病亡,让顺治痛不欲生,从而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自此好佛,沉迷佛教。史载,顺治曾在宫中落发,意欲出家,后在孝庄文太后的竭力劝阻下,才勉强答应重新蓄发留俗。但还是特命近侍太监吴良辅作为替身,替他出家,到悯忠寺为僧。顺治死的时候才24岁,史学界说法死于天花,顺治死后采用的是火化,“宝宫”(即骨灰罐)葬于清孝陵,似乎也应了僧人圆寂后火葬的习俗。但很多野史提到:顺治当时并没有死,而是弃帝位到五台山出家去了!遂有顺治出家五台山、康熙来此寻父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