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子”最初指科举考试“号房” 后成*牢房代称
中国人的日常口语把*里的牢房俗称为“号子”,比如说谁谁谁进了“号子”,也就是进了*牢房的意思。甚至一些文学著作和新闻媒体也常常使用这一称谓。*就是*,牢房就是牢房,跟“号子”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这一俗称出自古代的科举考试。据《明史·选举志》载:“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人一军守之,谓之号军。”科举考试都在贡院进行,为便于管理,贡院里考生的每一个房间都要编号,但这个编号的依据可不是现在的一二三四或者ABCD,而是《千字文》。《千字文》每四字一句,共二百五十句,一千个字,故称“千字文”。第一句是“天地玄黄”,也就是说“天”这个字是《千字文》的第一个字,贡院里所有房间的编号就是用《千字文》里的每一个字来编号的,“天”因为是第一个字,因此第一排的第一间房就是“天字”房,也就是“天字第一号”。这就是“天字第一号”这句俗语的来源。
包括“天字第一号”在内的所有编好号的房间统称为“号房”。明杂剧中屡屡出现这一称谓。王衡所作《郁轮袍》第四折:“诸生各归号房,出个早朝即事题,作律诗来者。”叶宪祖所作《鸾鎞(bī)记》第二十二出:“如今就以马为题,诸士各进号房去听题。”然后“天字号”、“地字号”、“玄字号”、“黄字号”生员一一领题。
《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中有一段话描写了一位屡试不中的周进参观贡院号房的场景:“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进去两块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周进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屡试不中,不管是贡院哪一号,都成了举子的终生梦魇。
到了清代,民间亦俗称“号房”为“号子”。吴趼人所著小说《糊涂世界》卷十一:“忽听见号子东头哭声震耳,岑其身急急问号军道:‘什么事?’号军道;‘闹鬼。’岑其身道:‘我时常听说号子里闹鬼,我第一场就遇到这事,我不可不去看看。’”
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号子”开始用于*牢房的俗称。这是因为*里的牢房不仅也编号,而且其狭窄程度和限制*的程度,与考生们的“号房”极为相似。科举虽已废除,但“号子”的称谓却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与其相似的*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