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本有转机 崇祯几条诏令让大明走上不归路

可以说明朝的灭亡是被不幸的崇祯恰巧遇上的,没有生在繁盛时期,空有救国情怀的皇帝仍旧会被历史淘汰。历史上没有人会记住末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他的一生永远笼罩在亡国之君的阴影下。万历三十八年,一名男婴诞生在紫禁之巅,不幸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朱由检登上皇位时,明朝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无论是宦官*还是外敌来袭,又或者是农民起义,一桩又一桩事件冲击着摇晃的大明朝。为了国家恢复往日辉煌,崇祯帝下定决心改变现状。自登上皇位的第一天起,年轻的皇帝整日励精图治,政治上与群臣讨论治国良策,平反冤案,重新启用往日贤臣。军事上改革军制,以求增加兵力。最关键的,他成功消灭了盘踞皇宫多年的魏忠贤及其党羽,使得诸多改革得以实施。这一切的努力,耗尽了这位年轻帝王的心血。

庆幸的是皇帝的心血并没有白费,一系列举措下来,原本风雨飘摇的皇宫似乎坚固了许多,然而不幸很快到来。朱由检在皇位上坐得越久,改变国家的愿望便越急迫,眼前的小小胜利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要。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动,朱由检变得越发急躁,求生心切的他为了能快速转变明朝局势,颁布了几条诏令,然而就是这些诏令,将明朝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

面对内忧外患,崇祯皇帝迫切需要金钱增加军队数量,抵御金人军队,镇压百姓起义。可是经历了万历皇帝数十年昏庸无度的生活后,国库早被搬空,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税收增加财政收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遭受十几年战争的迫害早已民不聊生,不想皇帝还要增收赋税,这场命令一经发布,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百姓纷纷怒斥朝堂,农民起义的气势再一次高涨。

身为帝王,最大的担心莫过于大权旁落,而明朝加强集权的方法却是重用宦官。魏忠贤之所以能够手握大权,操控朝堂,与万历皇帝的默许离不开关系。也许在万历的眼中,最值得信任的人不是朝堂上毕恭毕敬的臣子,而是时刻围绕在身边的宦官。崇祯皇帝自小生长在宫中,尽管身为皇子,却处处受宦官的制约,这就使得在他初登皇位便对魏忠贤等人下手。也许有人会认为宦官专权的日子会就此结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崇祯竟然重新走上了万历皇帝的老路。为了手中的皇位更加稳固,崇祯选择了培养自己的宦官*,并将宦官分配到地方,凌驾于官员之上管理一切事物,不仅如此,*的户部礼部等机要职位也授权宦官管理。到了最后,宦官把持朝政,朝堂名存实亡。

崇祯十七年,明朝再也撑不下去了,清军与农民起义军将皇宫团团围住,国家灭亡成了必然。崇祯皇帝得知大势已去,召见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崇祯妥善安排了三个儿子逃往外戚家避难,并命令皇后及贵妃自缢身亡,狠心亲手将女儿的手臂砍断,自己与贴身太监自缢于寿皇亭,明朝就这样消失了。

很多人说崇祯帝心狠,能亲手将女儿的手臂砍断,逼迫妻子自缢。也有人说崇祯心善,得知亡国在即,写下血书将河山送与清军,只求不要牵连百姓。无论历史到底如何,无论他是狠心丈夫父亲或者大义君王,他都成为了一道清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一卷史书供后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