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不“待见”蛇?蛇年灾害多荒年多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人早在远古时期是非常“崇蛇”的,并将蛇当作民族图腾。但从秦汉以后,蛇却渐渐变成了不太招人“待见”的动物。但凡与蛇有关的谚语、成语、歇后语等大多都含有贬义,甚至认为蛇年是凶年、属蛇的人“命”不好,在12生肖中属蛇的人被称为属小龙……

中国古人何时起不再崇拜蛇?

1958年,在距今约5500年的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上出土了一件彩陶瓶,瓶的腹部有一条用墨彩绘出的人首蛇身神怪。此后,在甘肃武山、定西、临洮等多个地方,都陆续发现带有这种人首蛇身图像的文物。

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上古时期的中国人对蛇是相当崇拜的,中华女性人文始祖女娲被设计成蛇身人面,当是当年崇蛇风俗的直接反映,如果那时中国人讨厌蛇的话,是不可能将老祖宗设计成这副怪模样的。

中国人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讨厌蛇的?就考古出土文物中古人对蛇的态度变化信息来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与“龙”的地位被大大提升有关。在上古三代时期的夏朝,是绝对崇蛇的时代,但是在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的蛇图形不再是可爱和令人敬畏的单一面貌了,出现了在今人看来对蛇“不尊敬”的现象,特别是战国时期文物中,这种现象更明显。

1982年发掘的湖北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丝锦绣上有一幅“凤鸟食蛇”图;1987年发掘的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中出土的铜器上,出现了“鸟践蛇”;1992年发掘的山西侯马晋国铸铜遗址的中,发现了带有“兽践蛇”图像的陶范。民国时期还出土过被认为是楚王墓的安徽寿县李三孤堆中的一件“鹰捉蛇”铜器:是一只张着口的凶猛的老鹰,脚下夹着一只挣扎的蛇。

这些对蛇不再崇拜的现象,学术界概称为“践蛇”,即用脚踏或糟践蛇的意思。

“践蛇”,是古代中国人征服对手、战胜邪恶的文化信号,是蛇走下神坛的标志。“践蛇”现象的出现,应该是中国人“厌蛇”的开始。

后来,在稍晚些的文物中,还出土了打蛇和啖蛇的图案。1978年在江苏清江市(今淮安市)城南乡高庄战国墓中出土的铜器中就有一组打蛇动作的图像,打蛇者一手高举,一手提着刚抓到的一条蛇,往蛇身上打;在四川一座东汉墓中,曾出土一件“打蛇石俑”,俑人一手执铲,一手拿蛇。而在先秦以前,特别是夏商时期,中国古人视蛇为神灵,是绝对不可能打蛇的,更不会吃蛇。

蛇年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灾年?

在古代中国,人们真正开始讨厌蛇,应该是蛇与吉凶福祸联系到一起时。而这与十二生肖的出现,几乎是同步的。

包括蛇在内的12种动物,是何时被用于纪年的?民俗学家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时间点,在先秦《诗经·小雅》中的《车攻》篇里,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马”的说法,但这是不是后世所说的“午马”?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直到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1986年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秦墓出土的秦简《日书》中的“十二兽”被发现,生肖文化出现时间才被大大提前。

“十二兽”与后来的十二生肖极为相似,证明生肖被用于纪年,至迟在先秦时。而广泛运用,最迟不应晚于汉代,东汉王充《论衡》一书中已记载了与如今完全相同的12生肖。

奇怪的是,自从生肖开始纪年后,人们发现,每逢蛇年和龙年的时候,年成就不好,灾害多荒年多。如北宋赵祯(仁宗)当皇帝期间,龙蛇年便多灾,旱涝不均,诗人宋代苏舜钦《吴越大旱》一诗开始两句就是,“吴越龙蛇年,大旱千里赤”。

吴越一带本为江南鱼米之乡,这样的地方大旱,可见年景有多么恐怖。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丙好吃,丁难过,龙蛇无粮要挨饿”的谚语。类似的说法,在湖北一带叫 “蛇年不收花,龙年光塌塌。”

所以,比苏舜钦晚一代的苏轼《冉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亦称,“昔饮雩泉别常山,天寒岁在龙蛇间”;南宋诗人陆游同样相信“蛇年不好”的说法,他在《人日雪》一诗中说,“非贤那畏蛇年至?多难却愁人日阴。”

因为蛇年收成不好,气候不调,人们把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幸和苦难,统统记到蛇的头上,进而讨厌之。甚至,在过去算命先生的眼里,蛇年与龙年还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命数中所谓“岁在龙蛇”,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据《后汉书·郑玄传》,此语出自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之口,其本人即身亡其年。

实际上,这对蛇和龙都是不公平的,以气候来说,其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坏气候的出现周期可能与蛇年、龙年碰到了一起,并无科学依据。民间公认的“牛马年,好种田”、“羊马年,广收田”,认为牛年、马年、羊年是好年头等,其实也并不尽然。

涉蛇成语典故为何多为贬义?

蛇的天然恶性影响到多数人对它好感,或许也是一般人多畏蛇的原因。蛇是爬虫类冷血动物,与其他有足动物形成巨大的反差。虽然大多数蛇并无毒,也不咬人,但因为和人类不亲近,最后形成的人文语言环境,使得涉及到蛇的成语或是口头语大多数是贬义——

佛口蛇心、蛇眉鼠眼、龙蛇混杂、杯弓蛇影、虚与委蛇、打草惊蛇、虎头蛇尾、春蚓秋蛇、蛇蝎为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强龙难压地头蛇等等,将恶毒、狡猾、可怕、贪婪、难缠、自私、不负责任、心术不正……几乎都当成了蛇的标签,贴到蛇的身上。

古代中国人何时拿蛇来开涮?从一些成语出现的时间来看,也集中在先秦时期,这与考古中发现的“践蛇”现象出现,竟然有时间上的巧合。

有个成语叫“封豕长蛇”,便出现于先秦。据《左传·定公四年》:楚国后裔申包胥去秦国搬救民,求被伍子胥攻下的楚国,申包胥对秦王说的理由是,“吴为封豕长蛇”。封豕,指野猪;长蛇,即大蛇,二者都是对中国古人有重大威胁的坏东西。后来,“封豕长蛇”一语成了贪婪者的代称。

有一个俗语叫“人心不足蛇吞象”,也是先秦时出现的。这个可以从战国楚国诗人屈原《天问》中找到印证,里面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一语。

这些都是中国古人“厌蛇”情绪的在语言学上的反映。

“虎蛇如刀断”是怎么回事儿?

人们将对蛇的反感还“连累”到生肖,属蛇的人一般不会说属蛇,而称“属小龙”。更有一些愚昧迷信之人认为虎蛇“犯相”。

所谓犯相,就是两个不同属相的人结婚生活到一起是否相宜与和谐,如果不和谐,就称“犯相”。民间流传的歌诀是这样:“羊鼠相逢一旦休,不教白马见青牛;金鸡不与犬相见,兔子见龙不长久;虎见蛇如刀切,猿猴见猪泪交流”。有的地方简而言之:“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龙兔云端去,鸡狗不到头;虎蛇如刀断,亥猪怕申猴。”

这意思是说,羊鼠、马牛、鸡犬、兔龙、虎蛇、猴猪属相的男女不宜走到一块,否则不会幸福。如何不幸福,民间还有具体说法,如“白马怕青牛”,具体解释是“只为白马怕青牛,十人近着九人愁,匹配若犯青牛马,光女家住不停留”;“羊鼠一旦休”,则是“羊鼠相交一旦休,婚姻匹配古人留,诸君若犯羊与鼠,夫妻不利难则久。”

显然,这是将动物界的利害和共存关系,挪到人们婚姻上面来,纯属滑稽。

“犯相”说是人类对动物的厌恶情绪在民俗学上的反映,其理论来源是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相对应的,还有最佳结合,如,属蛇的与属虎的不适合,“虎蛇相斗”,但属蛇的与属兔的结婚,在民间看来却是绝配,在山西、陕西、甘肃一些地方,便有“蛇盘兔,必定富”的说法:“喜珠石榴蛇盘兔,荣华富贵必定定”。具体来说,“男属蛇,女属兔,男女配婚好姻缘”。所谓“蛇盘兔”,本是堪舆学的专用术语,“风水宝地”中一种地势叫“龙盘兔”,传说祖坟葬在这种地方会发家,于是“蛇盘兔”概念被移植到了婚俗上来。

应该注意的是,不只是中国人厌蛇,西方人对蛇也不是太喜欢。《伊索寓言》中那个《农夫与蛇》的故事,就是西方人厌蛇情绪的代表性反映。西方人的厌蛇情绪由何而来?这与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有关,因为蛇曾引诱过西方人心目中的圣女夏娃,所以认为蛇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