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西施的历史误读 西施并不带有间谍这个身份

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大概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知名度就很高。《墨子》里一句话:“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意思是说,吴起的死是因为功劳太大;西施的死,是因为太美丽。其他如庄子、孟子、韩非子等典籍中都有提及。然而,这个西施是不是与吴、越两国有关的那个人却是非常值得怀疑!后世的一些文章说是越王勾践从民间搜求美女,得到西施以后将她献给吴王夫差,以乱其政,今人据此把她称之为中国历史上头号色情间谍,则未免有点儿言过其实。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说,语出《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就是说,像毛嫱、丽姬这样的女子,在人来说,她们是美丽的,但鱼见了会因为害怕而下沉到深处,鸟儿见了会飞向高空,麋鹿见了会迅速地逃离。意为人和其它生物对于美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后人把春秋、两汉一直到唐代的美女组合到一起,显然有拼凑的意味,就像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四大名阁、四大名塔等等。正宗的史书如《春秋》、《左转》、《史记》等都没有记载西施这个人。尤其是《史记》,它在记载女人的时候,只要有事,就会记载得很详细,像褒姒、骊姬、华阳夫人、赵姬等等,即便是其人没有大事,只要某个事件与这个女人有关,也会记下这个人的名字,如妲己、夏姬、怀赢、哀姜等等。西施其人既然始终没有在记载中出现,充分说明围绕着她没有什么事件发生,或者说历史上一些大的事件与她无关。

今天的人们把西施说成是间谍,主要是依据《吴越春秋》一书的记载。此书写成于东汉初,距吴国灭亡已经有500年的时间,这当中传说和艺术加工的成分较多,作为历史却难以和《史记》等书相提并论。

不过,我们即便是假设真有西施这个人,她也确实是越国送到吴宫里去的,那么,西施也不具有间谍身份,越国复仇,吴国亡国都与她无关。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闾借越王允常逝世之机讨伐越国,结果在檇(音zui)李被越国打败,自己也中箭身亡。吴王夫差二年(前494,越王勾践三年),吴国日夜操练士兵,准备报越国的一箭之仇。勾践听说后,不顾大夫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在吴国没有发兵时就前去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了全国全部精锐部队迎击,并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带着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勾践派大夫文种向吴国讲和,吴王开始没有同意。后来,勾践让文种给吴国的太宰伯嚭献上了美女宝物,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给越国说好话,夫差赦免了勾践,撤军回国。

越国臣服于吴国,向吴国进贡是必然的,既然能够向吴国的大臣贡献美女,那么向吴王进贡美女也是少不了的。但是,古人向人进献女子只表示臣服或者求和,意思是让胜利者多生子女,家国始终兴旺,并不会有也不敢有其他目的,越国也不会例外。但西施不可能具备间谍身份,假如西施真的是越国作为间谍派往吴国的,那么她是怎样训练出来的?总不能找来一个农村女子派往吴国就能充当间谍吧?或者有人说,西施训练过,训练过三年!这种事情如果不是凭空想象,那也一定是虚构出来的情节。对于女子的训练,一般只进行歌舞训练,为的是让他国国君或者大夫能够看得上这个女子,表示自己的“贡品”合格,也就是上供者“心诚”,除此再无其他。否则,西施作为间谍,越国给她交代的是什么任务?更重要的是,是谁在给她交代任务?是勾践吗?吴国已经放了越国一条生路,勾践有必要这样做吗?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举国行为,一场大战过后,失败方的青壮男子几乎丧失殆尽,勾践是收集了残兵败将才凑足了五千人困守会稽山的。这时候,勾践首先想到的是保留国家,也就是保留他这个国君的生命,其次是要有民,没有民,他这个国君同样也不会存在,这就是他提出“十年生聚”国策的根本原因。这时候他要是想着报仇,只能是藏在内心的最深处,稍微流露出一点儿蛛丝马迹,都无异于自寻死路。要知道,越国既然是举国投降,吴国是会派人在这个国家监视的。所以说,勾践不会这样做,他也不会让别人这样做。还有就是怎样向外传递情报?女子进入宫中,基本上就是与外界隔绝,不要说是越国人,就是吴国人也不是谁都可以出入吴宫的,这种比登天还难的情报传递,不是一个女子能够办得到的。

倒是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范蠡。说是范蠡出主意让西施入吴,如何打探和传递情报都是范蠡所为,最终也是范蠡将西施带走了。这说法当中有很多不通之处,西施经过三年练习歌舞然后入吴,这时范蠡正在吴国为人质,两年后才回国,因此,西施的被选中应该不是范蠡所为。即便是范蠡回国后见到过西施,那西施入吴后也不可能见到范蠡。范蠡作为附属国的一个臣子,要入吴必须提前告知吴国,进入都城必须要得到允许,其活动更是在吴国的监视之下,不用说是见西施,就是见西施的侍女也不可能。也就是说,西施即便是间谍,也不是一个传递情报的间谍。

作为间谍,剩下的只有一个作用,祸乱朝政。这当中又有两件事可做,迷惑君王荒废政务、杀大臣。

先说伍子胥的被杀。

伍子胥曾经帮助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并和孙武一道协助吴王灭亡了楚国。阖闾还没有确定继承人的时候,伍子胥力争使夫差当上太子,夫差因而能够继位为吴王。可以说,伍子胥是吴王夫差的父辈,其功劳地位可以和后世的吕不韦、诸葛亮这些个被称作“仲父”的人相提并论。所不同的是,吕不韦和诸葛亮辅佐的是“孩子”,实际上握有王权,而伍子胥辅佐的是成年人的国王,这个国王不光有权利,还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人在越国的问题上总是不能一致,而这种分歧又总会影响到吴国的一些重大决策。最初,吴国兵围会稽山,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而是采纳了伯嚭的建议,和越国讲和了。此后五年,夫差听说齐国发生了内乱,要出兵攻打齐国,伍子胥又出面阻拦,说,勾践吊死扶伤,将打算有所作为,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出兵齐国,却取得了胜利,从此就很少听从伍子胥的建议了。而这个伍子胥却仍然像一个长辈一样,总是喋喋不休地絮叨着“越国才是心腹大患”,这样的话在夫差听来实在令其心烦。不胜其烦的夫差在此后四年准备攻打齐国时,反而派伍子胥出使齐国,而这个伍子胥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大夫鲍牧。这种事情在当时来说,发生在一般人身上是人才的合理流动,发生在一个执政大臣身上无异于叛国。吴国太宰伯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屡屡向夫差进谗言,最终导致了吴王赐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的死,是君臣政治见解不同的结果,是夫差要摆脱这个父辈老臣束缚的结果,也是伯嚭要取而代之的结果,绝对不是西施吹枕边风的结果。

最后就是,夫差荒废朝政了吗?让我们看看夫差的行动吧!

夫差七年(前489),吴国伐齐,在艾陵大败齐兵。九年(前487年)讨伐鲁国,与鲁国订立盟约后撤离。十年(前486年)夫差第二次伐齐。十一年(前485),夫差第三次北上伐齐。十三年(前483),夫差北上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皋盟会。十四年(前482)再一次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在古代,诸侯会盟都是带着军队,以显示*,盟主的用意是震慑入会者,让盟国自觉服从盟主,其他会盟国是为了国君的护卫和表示服从调遣,夫差也不例外。一个江南水乡之国,八年中六次举国兴兵,北上会、战鲁齐,甚至兵指中原,这能说是荒废政事吗?要知道,古代的一次战争,从准备战争、行军进入战场到战争结束,往往需要几月甚至几年时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夫差的亡国,不是在于他的懈怠政事,而是在于他的穷兵黩武,不恤民力。越国正是利用夫差十四年吴国这次的会盟,出兵攻打吴国,并俘获了太子友。吴国因为国王在外,国内又没了太子,国内空虚,只好派使者带着厚礼与越国讲和。越国也考虑到暂时还不能灭亡越国,就同意了吴国的讲和。但这个时候,两国的主次关系已经倒了一个个儿,吴国连年征战,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战争中死亡了,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越国手中。夫差十八年(前478),越王勾践伐吴,在笠泽大败吴军;二十年(前476),越国再次伐吴;二十一年(前475),越国围困吴国三年,直到夫差二十三年(前473)灭亡了吴国。

我们不妨再问,夫差六次北上那八年间,西施在哪里?吴国衰落到灭亡这十年,西施又在干什么?尤其是最后越国围困吴都城这三年,西施又在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西施不具有间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