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认识演变及治疗方法
生活中一些病友被鳞状上皮内病变所困扰,鳞状上皮细胞,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它在人的身体
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演变及治疗方法。
演变:(一)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的提出
1886 年,John Williams 指出在宫颈浸润癌旁存在非浸润性病变;
1900 年,Cullen 认识到这种上皮内病变组织学上与浸润癌相似;
20 世纪 30 年代,Schottlander 和 Kermauner 第一次引入了“原位癌”的概念;
(二)不典型增生(dysplasia)和原位癌
1956 年,Reagan 引入了“不典型增生”的概念,用以描述在宫颈病变普查中发现的介于正常鳞状上皮和原位癌之间的病变,同时,将不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认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病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时认为,区分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二者是不同性质的病变:重度不典型增生是可以恢复的,原位癌则不能。在多数医院,对诊断不典型增生的病人不做处理、仅随访、或根据其他临床资料采取治疗措施,而诊断原位癌者则通常需切除子宫(与现在的治疗方案不同!)。
(三)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20 世纪 60 年代的研究发现,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病变的细胞在生物学性质上并无差别,均为单克隆性增生,存在细胞核 DNA 的异倍体,因此 Richart 引入了 CIN 的概念。
CIN 仍将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分为三级,CIN I 和 II 分别对应原来的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CIN III 则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CIN 分级认为,从 CIN I 到 III 是病因学和生物学性质相同、程度不同的一类病变,它解决了区分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重复性不好的问题,认为凡是诊断为 CIN 者,均有发展为癌的风险,尽管有个体差异。而恰当的治疗则能阻止癌的发生。
(四)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
治疗方法:鳞状上皮内病变,它属于癌前病变,还不是人们所说的癌。因为这种病变,大部分人可以逆转为正常,特别是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部分病人可以维持在原有的病变状态;一小部分人可进展为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临床经过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低度、中度及重度上皮内病变,特别是中度或高度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其中实际包含有极少的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的存在。这是因为,所取得的组织是临床通过活检钳咬取的很小的组织。它在某种个别情况下,还不能完全反映宫颈病变的全貌,这里有医生经验的差异等因素。这是常规咬取活检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提倡小组织多点活检。另外对中、高度上皮内病变的患者进行宫颈锥切治疗。这种治疗我们称之为诊断性治疗。就是说在手术或高频电刀锥切治疗后,最终标本经病理检查仍诊断为中、高度上皮内病变,即该病人已经达到了预防宫颈癌发生的治疗目的。当然,这部分病人还应定期随诊,特别是HPV感染者或锥切组织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原位癌、早期浸润癌的患者,锥切处理原则上只达到了一个诊断的目的。临床仍需要根据病理检查的最终结果及切缘情况,做严密随诊或进一步的扩大手术范围、采用其它手段的治疗。
以上就是有关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解答,可能文字并不能给你最贴切的答案,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治疗,希望大家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