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首次招考哪位神人十科都得满分?

宣统三年腊月十九日,也就是1911年1月19日,吴宓在父亲的陪同下,与另一同学从西安起程,向京城进发。数人雇两辆骡车,日行百余里。土路颠簸,山道崎岖;雄关拥雪,古渡寂然。这种境遇给少年诗人不少作诗的灵感。“骊宫峰冷晓寒重,野店霜严人迹疏。”“屏障关山百二重,殽函前依势奇雄。”途中,登骊山,望太华;过潼关,经渑池。晓行夜宿,10天之后到达洛阳。在客栈里,吴宓度过了辛亥年的大年初一。“雪映晴空颜色丽,韶华客里忍蹉跎。”有北京客人谈到游美肄业馆,吴宓心向往之。初二日在洛阳乘上火车去郑州,然后转车去北京;初三日火车行驶在华北平原上,雪歇风起,天地皆白,雪随风走,如涛如浪。吴宓透过车窗,欣赏着雪景,赞叹火车的飞速。直到晚8点,火车才到达北京前门车站。从1月19日到2月1日,吴宓一行人用了整整14天,才到达北京。

此年3月,各省经初试录取后保送的184名、在京招考的学生141名、中等科的325名考生在宣武门内学部考棚考试。当天考3科,国文、历史和地理;6日考英语和算术。这是一次甄别性考试,学生全部通过考试。其中五分之三被编入中等科,其余入高等科学习,成为清华最早的一批学生。他们当中有化工专家、“侯式制碱法”发明人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他以10科1000分的好成绩考取,两次考试均居榜首)、中国真菌学的创始人戴芳澜(1893—1973,湖北江陵人)、国学大师吴宓等。此时各省保送的名额数量,因其分摊赔款的多少而定。由于其中有一部分名额把持在地方官绅*之手,他们的子弟常被优先录取。以至在后来的清华学生中,兄弟、叔侄、舅甥联袂入学者颇不乏其人。如时任外务部副大臣曹汝霖(1877—1966,上海人)的儿子,便是顶替*省的名额,未经考试即送入清华的。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初春的响雷,惊醒了杏树、桃树、李树、紫荆枝头的蓓蕾。清华学堂内,东一枝西一枝的花朵,笑语嫣然。3月30日(三月初一),清华学堂中等科在清华园工字厅举行暂开学仪式。吴宓在日记中写道:

“(1911年)3月30日(三月初一),星期四。11时举行开学礼,职员、学生俱在。礼堂设于甲所,即高等科学生之住所也。管理人分学生为6排,依次入,行谒见至圣礼(三跪九叩)及谒见职员礼(三揖)而退。旋由总办周、职员某某、监督范先后演说,言此校亦以退还之赔款成立,凡学生一切皆系官费云云。”

4月1日,高等科在工字厅举行暂开学仪式。4月3日(星期一),清华学堂暂行上课。当时有学生460余名,教师30多人。

宣统三年(1911)三月十一日,外务部会同学部上奏折:“已传示诸生分起入堂,于三月初一日暂行开学。俟其余工程一律完竣,于暑假后定期举行开学礼式。”宣统三年(1911)四月初一(4月29日),虽校园诸建筑工程尚未彻底完工,清华学堂仍于工字厅宣布正式开学,所有办学方法均照美国学堂实行,这是清华历史的开端。以后学校规定每年4月最末的星期日为校庆日,延续至今。(摘自李子迟等人著《清华百年演义》一书,济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