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影响力不容置疑,被誉为中国民族交响乐之魂。“梁祝”于1959年首演,陈钢是曲作者之一,而他的父亲陈歌辛当时正被劳改,陈钢是家中的长子,承受着极大的痛苦。1957年,陈歌辛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安徽山沟里的白茅岭劳改农场,没什么东西吃,瘦得皮包骨头,从肉体到精神饱受折磨,而他的家人也未能幸免。大儿子陈钢被冠以“右派孝子贤孙”的骂名,二儿子陈铿是数学奇才,原来在复旦大学,竟被送到江西去喂猪。幼子陈东年龄尚小,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女儿陈小丽则终日一语不发,夫人金娇丽扛起了全部的生活重担,过著艰辛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就是在这种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当时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陈钢却被学院党委安排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创作音乐作品。难以想像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不朽的名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或许正因为遭受了如此的彻骨之痛才得以创作出震撼心灵的声音,如泣如诉的旋律里,揉进了陈钢多少难言的心声与抗争。
远在安徽农场的陈歌辛从广播里听到了“梁祝”,激动万分,他让陈钢尽快将谱子寄给他,陈钢多么想将作品送到自己的启蒙老师——父亲的手里,可是,在那个年代是不能实现的。不仅如此,陈钢的爱情也在风雨中飘摇,陈钢与心上人纯真的爱情无法冲破世俗的屏障,姑娘的家人一致反对和一个右派的儿子交往,尽管姑娘情深似水,她的家人却始终不同意。陈钢忘不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北海公园里一片寂静,心碎的陈钢不得不与他心爱的姑娘诀别。就在这时,公园的广播喇叭里竟然飘出了“梁祝”的旋律,此情此景,竟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诀别,“梁祝”竟成了他初恋的绝响。
老上海的歌仙---陈歌辛
陈钢的举世才华与他的父亲陈歌辛密不可分。陈歌辛在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人人皆知,是著名的音乐人,“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永远的微笑”、“恭喜恭喜”、“梦中人”等等优美的歌曲,都出自于陈歌辛之手,被誉为“歌仙”。在老上海时期,陈歌辛声名显赫,红歌星周璇所演唱的电影插曲,至少有三分之一由陈歌辛谱曲,姚莉、龚秋霞、李丽华、李香兰、陈娟娟、白光等著名影视歌星,也都演唱过陈歌辛的许多作品。而且他作品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邓丽君、蔡琴、梅艳芳、张惠妹、罗大佑等人,也都在演唱会上唱过陈歌辛的作品,每每唱起都深情款款。陈歌辛一生共写了二百多首歌曲,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还被翻唱成英文歌曲“Rose,Rose,I love you”,流行于世界各地。
年轻的陈歌辛温文尔雅,英俊潇洒,尽管生活非常节俭,没有光鲜亮丽的衣着,但浑身仍然散发著书卷气质和非凡的才华。在上海任教期间,赢得了一位女学生的爱慕,她叫金娇丽,是个富家千金,又是学校的校花,然而才子佳人的相互爱慕却遭来了金娇丽家人的反对,但金娇丽不顾父母的阻拦,勇敢的冲破重重障碍,终于与才子老师喜结良缘,开始了共同相伴的音乐人生。此时的陈歌辛不仅对音乐热衷,而且也是个热血青年,心系祖国安危。1941年,曾被日本人关押,受尽各种酷刑仍不屈服,终被释放。这段特殊的经历却并未使他消沉,而是更丰富了他的内心,激发出更多的灵感用以创作。1942年的“蔷薇处处开”,1943年的“玫瑰玫瑰我爱你”,1944年的“凤凰于飞”和“不变的心”,1945的“夜上海”都堪称经典之作。这些看似风花雪月的背后却暗含隐喻,表达了陈歌辛希望抗日胜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歌辛一家来到香港,继续着他的创作,这段时间他们一家人生活的非常安逸,其乐融融。可是,之后的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1950年,他应夏衍之邀,放弃了香港较优越的生活,满怀憧憬和希望重回已是“新中国”的上海,那时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注定了他日后悲惨的命运。 1957年,陈歌辛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安徽山沟里的白茅岭劳改农场,1961年,陈歌辛连饿带病死在了劳改农场。可怜的他,仅仅回国十馀年的时间,一位老上海的“歌仙”就这样悲惨的长逝于他曾向往的“新中国”的土地上。1962年,金娇丽来到白茅岭,她带去了一只小小的木箱,捡回了陈歌辛206根遗骨。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她的只有丈夫留给她的那些歌曲以及儿子陈钢的“梁祝”,凝聚着陈氏父子对*美好生活的追寻,终化为美丽的蝴蝶翩翩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