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贵妇因为佩戴昂贵首饰竟得颈椎病?
女神节到了,我应景地想起以前拍的一张照片:
面对这么一大桌子金首饰,我竟然心疼起了女神们的脖子:好沉。
这是一位明朝“公爵夫人”的整套头饰,璀璨夺目,花样百出,由此引出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如果一不小心穿越回明朝,你知道应该如何佩戴吗?
不用担心,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学起。
这套首饰结构简单,一目了然。原来明朝贵妇插簪子之前,需要首先在发髻上套一个套子,学名叫“䯼髻”(音狄技),各种首饰都插在䯼髻上。
这件䯼髻用银丝编成,正中间是一支观音簪。观音簪位置居中,地势险要,显然是贵妇头上最重要的簪子。因为是往斜上方“挑起来”插的,所以这样的簪子称作“挑心”。
䯼髻背面的下端插着一支长条形的簪子,称为“满冠”。此外,䯼髻顶端也有一支从上往下插的簪子,称作“顶簪”。
这时再来看文章开头那套晃眼的首饰,你就知道应该如何戴在头上了:
挑心中间有个菊花形金托,镶嵌一颗硕大的红宝石,象征佛教里的摩尼宝珠,周围的金色火焰象征宝珠的光芒。
这是“顶簪”,同样镶嵌巨大的红宝石,只可惜周围一圈小宝石悉数散失。
以黄金为托、镶嵌宝石,是明代首饰的标准样式。宝石形状大多不规则,有人觉得是因为当时加工宝石的水平不够高,也有人认为明朝工匠参照了玉器的审美标准,追求自然天成之美,不愿将宝石打磨成标准的几何形状。
这支簪子为长条形,似乎是䯼髻背面的“满冠”,但是比普通的满冠小一些。专家认为应该是插在挑心下方的“分心”。
上面这种簪子共有两只,成一对,插在鬓角附近,称为“掩鬓”。
除了有固定位置的簪子,明朝贵妇还可以根据心情,随意插几支心爱的首饰,增添情趣,比如这样的:
这一整套首饰的主人是明朝开国功臣沐英的孙子、黔国公沐斌的夫人梅氏。每到重大场合,梅氏就要享受这沉甸甸的幸福,脖颈痛也顾不得了。
䯼髻、挑心、满冠、顶簪、分心、掩鬓,这些名词都记住了吗?咱们来复习一下:
这位老太太的首饰貌似比梅氏还要多!你能找出挑心、顶簪、分心和掩鬓吗?
如果说唐宋首饰美在韵致,明朝首饰就赢在了阵势上!
唐宋首饰虽各有姿色,但基本不成套。从明朝开始,各种首饰在发髻上的位置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首饰群,称为“头面”。
头面具有惊人的整体效果,可如果单拆开来,一支一支地欣赏,也是一种养眼的事情。
(金嵌宝石火焰挑心,明代,江苏江阴博物馆藏。这件挑心出土时,红宝石多有散佚,文保人员修复时用其他材料补全了,手艺甚佳)
头面虽然分量不轻,但要说戴出颈椎病来,多少有点夸张——但绝非不可能。
1957年,北京定陵出土了明朝万历皇帝两位皇后的四顶凤冠,每一顶都使用上百颗宝石、数千颗珍珠,重达两三公斤!果真戴出颈椎病来也不奇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