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孙权为什么会向曹丕投降?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却没有远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过是保住江东,把荆州吞并进来。至于一统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联合在一起,孙权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
但是孙权对刘联盟。并没有多大诚意。几次为了小利,都不惜加以破坏。杀了关羽以后,才知道兹事体大。刘备必然御驾亲征,大军压境。张飞原来勇猛,再加上悲愤的力量。在这一次伐吴战役,必然发挥很大的作用。孙权一向擅长用计谋,赶紧派遣间谍。在大战前夕,刺杀张飞。以为把这位威名仅次于关羽的大将除掉,便可以免于恐惧。他大概没有料到,曹操之所以终生不敢篡位。对于刘备的顾虑,应该是重大的因素。换句话说,曹魏所害怕的,其实是关、张二将。如今孙权竟然替曹魏除去这两员大将,曹丕趁刘备伐吴之际,来攻孙权,东吴还保得住吗?
诸葛瑾再度求见刘备,表示孙权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交还。企求永结盟好,共灭曹丕。刘备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诸葛瑾又将袭荆州、杀关羽的责任,完全推在吕蒙身上。说什么孙权事先毫不知情,事后十分后悔。刘备仍然坚持,说“不看丞相的面子,先斩你的头”。诸葛瑾灰头土脸,返回江南。
孙权无奈,派使者向曹丕投降。曹丕的意思,是既不助吴,也不助蜀。让孙、刘交战,等待两国灭一国剩一国,那时候才出兵除之。决定册封孙权为吴王,并不派兵接应。曹丕的智慧和见识,当然不及曹操。若是接受大夫刘晔的建议:当刘备进攻东吴时,起兵讨吴。孙权要向刘备求和,刘备必然不肯。内外夹攻的结果,东吴必亡。接着攻打刘备,对曹魏来说,是最好的时机。
孙权向曹丕投降,实际上是假的。他知道魏、蜀两面夹攻,东吴必然无法抵制。诸葛瑾求和不成,只好向曹丕投降。能够获得兵力支援,当然最好。至少先安住曹丕的心,不致内外夹攻,还可以专心和刘备对抗。
曹丕嘴巴说得很动听:孙权既然来降,这时候打他,对其他想降的人,造成心理上的障碍。
不如接受孙权的投降,下面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以后还是要打他的。果然不错,当东吴转败为胜时。曹丕假借助战的名义,三路出兵,要暗袭东吴。但是时机不对,派兵也得不到好处。东吴锐气百倍,曹丕大败而回。
这一拉一扯, 又使一统天下的时候,拖延了很久。若是刘备接受孔明的意见,先伐魏再东征。或者曹丕接受刘晔的建议,趁刘备伐吴之际,出兵攻打孙权。这两种情况,只要任择其一。三国的结局,都不一样。而一统天下的任务,却很可能提前完成。天命原来归于刘备,可惜他违反了“私人恩怨,不应该耽误公事”的规律,使他不能如愿以偿。曹丕若能天命所归,曹操早就一统天下了。孙权出尔反尔,孙策临终时,已经明白指出“举江东之众,新局面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孙权是做不到的。一统天下与孙家无缘,似乎也是天定。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由关羽而孔明,再由孔明而刘备。如今真是不知要转向何方?天意难测,其实是上天也有说不出来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