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后一位妃子墓被盗 扒坟老手组成盗墓班子
提起清朝皇家陵寝被盗案,清西陵很少被人提及,都会说清东陵。这可能会让人误会,清西陵是不是未被盗过?错了,清陵几乎全被民国盗墓贼光顾了,除了第一个入关的顺治的孝陵,据说因为里面埋的是骨灰缸,盗墓贼没有兴趣外,其他全被挖过,自然,清西陵也不免遭殃。
外面传说最多、影响最大的清西陵被盗墓中,有一座是珍妃墓,因为有小说《夜盗珍妃墓》和同名电影,所以此事在20年前被炒得火热,老幼皆知。但是,这墓不是珍妃的,而是珍妃姐姐瑾妃的墓,应该叫“夜盗瑾妃墓”才对。
“珍妃墓”到底是什么人盗的,真实经过如何?后果如何?如何处理?这事将分几段来说。
⊙史上最后一位下葬的皇妃
瑾妃和珍妃同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德宗载湉,即大家常说的光绪皇帝的妃子。这是一对同胞亲姐妹,出身满洲镶红旗,父亲为礼部左侍郎长叙。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10月入宫,当月5日姐姐被封为瑾嫔,妹妹被封为珍嫔,后分别晋封为瑾、珍妃。由于妹妹长得漂亮,比瑾妃受宠。
这对晚清宫中“姐妹花”是很不幸的,俩人曾一度被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连降两级,降为贵人,幸好后来老佛爷开恩,又恢复了她们的后宫地位。“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瀛台,支持变法的珍妃则被打入冷宫,被*在皇宫东北角景祺阁后面的小院内。
瑾妃虽有*,但也受到牵连遭冷遇。八国联军打进京城时,慈禧西逃,瑾妃眼看着亲妹妹被推进井里淹死,泪水却只能往心里流。但瑾妃在似海深的后宫中,并没有荒废岁月,在笔墨丹青里找到了安慰,画画得好,字也写得漂亮,故宫便曾藏有一柄她亲绘的团扇。
慈禧死后,瑾妃熬出了头,在宫中最有地位,比同治皇帝的妃子还受敬重,以皇额娘的身份,管教末代皇帝溥仪。
1924年(民国十三年)10月20日,瑾妃病逝于东六宫的永和宫,终年51岁。虽然此时溥仪已逊位,天下是中华民国了,可办个体面的皇家丧礼是没有问题的。但棺材(清皇家叫“金棺”)还摆在慈宁宫的时候,便出了天大的事情——冯玉祥将溥仪小皇帝赶出了紫禁城,瑾妃棺材也只得移出,送到地安门外鸦儿胡同的广化寺内暂厝。光绪死后入葬崇陵,依大清丧俗,又在陵东大约500米的地方营造了妃子墓园。之前,墓园已有珍妃入葬。瑾妃死后,清小朝廷共花费6450多两白银,在珍妃墓的东侧给她造了墓穴。实际上,当时小朝廷根本没有钱,原有的墓穴很寒酸,瑾妃父亲看不过去,拿出钱来,对妃园进行了重新改造,将砖石墓(砖券),改成了石室墓(石券),将墓围加高加大。
1925年(民国十四年)12月13日,一支队伍从西直门火车站,用火车将瑾妃的棺材拉到清西陵,葬入崇陵妃墓园内,这对姐妹死后又到了一起——瑾妃也因此成为清西陵内最后一位入葬的皇妃。
⊙8人盗墓团伙
但谁也没想到,仅仅13年后,瑾妃的墓便让盗贼掘了,盗墓贼从棺材的前头打了一个盗洞,发现瑾妃的尸体还好好的,未见腐烂。
谁干的?当地盗墓贼鄂士臣、关友仁领人干的。
清帝逊位,民国*答应要保护皇家陵寝的,但实际上保护并没有真正到位。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情况更糟糕,清西陵一带成了八路军和日伪军双方争夺的游击区。这时候,清朝的皇家陵寝只有少量的护陵警守卫,留下来的守陵员年老体弱,遇到盗墓贼便束手无策。以前的皇家禁地,一下子成了老百姓可以随意进出、打柴割草的地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近陵墓便盗墓。多少年下来,易县这一带养出了不少盗墓贼,住在华北村的鄂士臣便是其中之一。大概在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1月初,鄂士臣找到了住在凤凰台村的熟人关友仁,俩人一番合谋,决定盗陵。
皇陵都很大,地宫又造得结实,仅凭两个人的力量可不行,必须结伙。鄂士臣和关友仁便分头物色人员,找来了几个扒墓盗墓老手:龙里华村的那保余、苏振生,凤凰台村的李纪光,下岭村的张茂、张志敏父子俩,张志敏又从荆轲山村找来了一个熟人。这样,加上鄂士臣和关友仁,总共8个人,临时组成了盗陵团伙。
盗哪座皇陵呢?李纪光在盗墓方面贼精,他是当地出了名的恶棍,之前曾盗过雍正皇帝泰陵妃园,还有一些王爷坟,盗墓经验相当丰富。依鄂士臣和关友仁的意思,干脆像孙殿英那样,挖乾隆、慈禧那样的帝后陵,里面随葬的宝物多。但李纪光不赞成,认为附近有八路军,还有土匪武装活动,建议最好挖盗旁边的妃子墓,短时间内易得手,且不易被发现这伙人商量后,决定选择偏僻、看护不严的陵园动手。清西陵内共有三座妃园,为何选中了光绪的妃园?除了偏僻,还有一个原因,瑾妃、珍妃下葬得晚,当地人都记得当年下葬时隆重的场面,估计里面随葬宝物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