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做慈善!古今慈善有何不同
每当打开电视机,铺天盖地的新闻就会向我们涌来。某某为贫困地区捐钱;某某又为贫困地区盖了学校。帮助人的方式真是千奇百怪,各有绝招。可是谁曾想到,早在很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为慈善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古人的智慧。
自古以来,我国涌现了许多民间慈善家。他们以个人名义进行慈善义举,或是大商人,或是地方官员,以自家的资财资助贫困和孤病之人。
春秋战国史上有一位着名的慈善家范蠡,他是春秋后期越国大政治家,他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复国雪耻,后来乘扁舟流落江湖经商,而且变名易姓为陶朱公,在商业经营方面颇有一套成功经验。但人富志更高,几次将经营所得的巨额钱财,接济穷人。《史记》称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是说十九年间三次获得千金之富,但三次把这些钱财接济他周围的穷朋友与困难兄弟。史上称赞他是一位“富好行其德”的大善人、大慈善家。
汉代的慈善家、大善人也不少。东汉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就可以称得上为当时的大慈善家,据《后汉书》记载,他曾经借贷给贫困人家数百万,到时候将这些人的借债文契都一一削劈焚毁,使诸借贷人十分感动。他家里有不少“池鱼牧畜”,凡有求鱼及牲畜者,有求必应。
东、西汉有许多身为地方官吏而同时又是当地慈善家的,如西汉宣帝时的黄霸、在任扬州刺史时,常常鼓励乡亭小吏畜养鸡猪,到时候施舍给那些鳏寡贫穷户。他在任泉州太守时,也不时“养视鳏寡,赡助贫穷”,大行慈善事业,后来当时社会秩序良好,达到“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状态。
西汉名臣召信臣,则在郡大兴水利,“躬劝耕农”,大行善事,以致郡内殷富,他被百姓尊为“召父”。东汉的大臣和地方官中,也有不少慈善家,如光武帝时的名臣宣秉,他官至三公九卿,被皇帝尊为“三独坐”,权势很大,但他一生节约,从不乱花,“服布衣”,“蔬食玉器”,但把他历年所得薪俸,尽数赠与贫苦亲族和孤寡之家,以致逝世时,“自无担石之储”。
南北朝时,民间也常有慈善家,在地方大行善事,北魏时有“良吏”路邕,任魏太守时,每天从家中自出粟谷,去赈济贫苦百姓,另一良吏闫庆胤,任东泰州敷城太守,正遇荒年,庆胤把自家千余石粟米“赈恤贫穷”,使多家困难家庭得救。
最值得表彰的是隋朝“循吏”公孙景茂,隋文帝时,有伐陈之役,征途中有许多兵士不服水土而患病,景茂自求用自己的薪俸为这些病兵求医煮粥熬药,从他手中因之存活者达到一千多人。后来他任道州刺史时,又动用自家薪俸和家产购买大量鸡猪牛犊,“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另一位隋朝着名循吏辛公义,其慈善行为更为感人。史载他出任四川岷州刺史时,当地多灾多病,而百姓又特怕染病,“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以致“父子夫妻,不相看养”。辛公义决定用自己模范行为感召百姓,当暑月疫情严重时,他让部下将境内所有疾病患者都用麻板抬到自己家来,病人达到数百,厅堂和走廊都住满了,他自己亲设一榻与病人住在一起,终日连夕与病人相对询问。
唐宋元明以后的民间慈善家,史上也记载不少,在慈善史上有名的大善士则可推北宋时期的大峰和尚。他大约生活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事迹已记载在我国和东南亚各国史籍中,主要慈善事业以修桥为民造福为主。
看完这些古人救济人民的例子,不知各位有何感想。反正小编看完之后是倍受感动。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慈善家,才有了我们日益富强的国家。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有人遇到困难。不要忘记帮助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