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兵524万的蒋介石 为何在三年内会丧失家底
说到国共关系真是错综复杂,从孙中山时期开始,两党就已经开始进行合作。但在此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两党关系一直是扑朔迷离。在抗战期间,虽然携起手来枪口一直对外,但各自都不放心对方。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时,更是上演了抢占占领区的情况。1946年,蒋介石主动挑起了内战。当时蒋介石的兵力超过524万,但是就这拥有如此雄厚实力的蒋介石,为什么会在三年的时间里丧失所有的家底。
一、蒋介石的总兵力高达524万,并且得到了大量的美国援助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之后,国民*进行了裁军。客观的说当时双方没有料到内战的爆发,蒋介石的部队被削减了将近100万。但到了1946年年初,战争的火药味已经十分浓厚,国民*方面又立刻开始扩军备战。截止内战爆发时,蒋介石拥有280个师的兵力,总兵力达到了420万人。当时国民*的军队*严重臃肿,在军队工作的文职人员超过了80万。除此之外还有将近15万的军校学员,这批人都是种子。把所有穿军服的人进行总和之后,蒋介石的部队总是竟然达到了524万。这个数字还不包括40多万刚刚投降的伪军和各地被招安的土匪武装,这个数字是真实的,绝非可以夸大解放军的战斗力。
与蒋介石的大军相比,解放军的实力要差很多,当时解放军野战部队和那些成建制的部队加在一起也只有125万。不过如果加上游击队和民兵,那这个数字将会大大提高。从当时国民*方面的军工生产能力来看,它全面由于解放军。*方面拥有20多座大型兵工厂,可以生产轻型火炮和各种枪械。美国在1948年之前,援助了蒋介石大量的武器装备。在抗战胜利以后,*方面还接受了将近100万的日军武器。与*军方面相比,解放军就差得多了。当时解放军方面一共拥有66座小兵工厂,只能生产迫击炮和步枪。至于轻重机枪和其他火炮只能依靠战场缴获。所以在内战爆发时,从美国顾问到*军将领都认为自己稳操胜券。
二、两军的教育水平差异很大,解放军处于明显的优势
武器虽然是战争的重要因素,打算最关键的还是人。*军队的将领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中立各不相同。有自己内部培养的黄埔生,也有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学成归来的海归派。但大部分将领都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课本严重脱离实际。国外军队的机械化水平和火力打击能力比中国军队强得多,很多将领在指挥作战时出现了生拉硬套的情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军很多将领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自己的指挥完全符合逻辑,但是军队的水平根本上。被蒋介石基于厚望的五大主力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这个问题,新5军在战争中过分教条,最后被解放军包围,以至于全军覆没。
与*军相比,解放军将领的水化水平要低得多。除了*等少数几个受过正规的军校教育之外,几乎在特没有拿的出手将领,很多将领甚至是文盲。但解放军的学习能力太强,在一战战役中吃亏以后,立刻就会开始寻找破解的办法。在战术指挥方面。*为全军基层军官设计了非常实用的战术原则。很多营连排级军官依照这套原则,完成了很多小型规模的战斗。由于解放军相比比较弱小,因此需要一点点的积累胜利。而蒋介石的优势被解放军一点点的消灭,内战爆发一年之后,也就是1957年,蒋介石已经基本丧失了继续进攻的信心。*军虽然占领了一些城镇,但是机动兵力越来越少。兵力过分分散之后,很多部队被解放军各个击破。
三、*军派系林立,见死不救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解放战争结束以后,国外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客观的评价:“100多万解放军与100多万蒋介石嫡系部队的较量,其余300万是看热闹的。”认真的说,孟良崮战役、山东战役以及四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的失败都和见死不救的派系偏见有关。李宗仁、傅作义、阎锡山的军队基本上都是出工不出力,那些新征集的军队战斗力十分有限,蒋介石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100多万嫡系。淮海战役堪称两大集团的大决战,蒋介石打算调傅作义南下增援。但是傅作义直到被解放军大合围,也没有前进一步。在渡江战役期间,汤恩伯和白崇禧相互拆台,也是解放军能够顺利渡江的原因之一。在三年的时间里,蒋介石在战略和战斗上都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再加上*严重的腐败、民心尽失。最终蒋介石输掉了自己的家底,只能撤往最后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