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解释投降曹魏的真正原因 读了很让人深思
读三国,有许多人责备刘禅过早投降,认为刘禅无情无义无理想,只会知道享受,但有谁会替普通的老百姓想过,因为刘禅的投降,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关于刘禅投降的经过是这样的:汉中失守后,蜀军主力在姜维率领下退守蜀北要地剑阁,与魏军主力钟会部十余万人进入相持状态,魏军西路统帅邓艾向钟会建议,趁蜀军主力尽在剑阁之际,以魏军一部从侧翼阴平绕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翻越无人可走且人迹罕至的阴平山路杀向蜀国都城成都。此项计划得到钟会批准后,邓艾率本部人马,历经20余日,凿山通道,造桥修道,期间粮草断绝,加之翻越高山攀爬悬崖,官兵死伤减员无数,尽管如此,邓艾仍率残军翻越700余里的无人之地,随后奇袭江油,蜀军守将马邈猝不及防,以为天兵下凡,不战而降,后邓艾再破蜀军于绵竹关,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魏军随即兵临城下,刘禅率百官投降,在前线苦战的的蜀军姜维部成为无主之军,蜀汉灭亡。
千百年来人们每读到这段历史,皆深感不可思议,汉中虽已失守,但大本营四川蜀地仍在蜀国实际掌握之中,且蜀军主力尚在,魏军主力亦被牵制,成都城外的魏军也仅此邓艾一部,虽然蜀国连年征战,人员凋敝,但在主力尚在剑阁的情况下,成都内外的驻守蜀军仍然不在少数(城破投降时城内披甲之士仍有数万,战斗力不见得怎么样,但守城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与魏军尚有一战的可能,翻盘的几率亦不是没有,在此等情况下,后主刘蝉居然选择投降,实难理解。刘禅当政数十年,虽碌碌无为平平谈谈,也有亲小人宠宦官的错误举动,但毕竟也没犯下大奸大恶之罪。若无投降此举,刘禅会与历史上的大部分皇帝一样湮没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卷中,可就因为有了这投降的一笔,也让刘禅千百年来背上了软弱无能的骂名。
至于刘禅为什么要投降,民间的说法很多,争议很大。那么刘禅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呢?
刘禅说:“汝独仗血气之勇,欲领满城流血耶?”
这句话包含着刘禅些许的心理宣泄——他已经厌恶了战争,厌恶了这些打着冠冕堂皇理由的战争!无缘无故死了那么多亲人和百姓。
这或许听起来挺不可思议的,但刘禅治理蜀国四十余年,少有臣子*,而蜀国有难时,不少臣子都愿为刘禅上战场可见君臣关系不错(魏国后期就是反例),
例如霍弋(霍峻子)张绍(张飞子)邓良(邓芝子)都是刘禅心腹,可以看出刘禅是比较重情的,而绵竹关一战可能把刘禅吓傻了,一下死了这麼多重臣,尤其诸葛一家几乎断子绝孙,只剩一个年纪还小的诸葛京,张飞家也仅剩一张绍,不要说他,一般人一下死了这麼多亲戚心里肯定也很难过(尤其是对诸葛亮肯定很有愧疚感),
更重要的是蜀国已经无力再战了。
刘禅原本有与魏国一决死战的心,从他命令诸葛瞻率蜀军防守绵竹关就可以看的出来,他还是对蜀国抱有希望的,
但此战却成为蜀汉亡国最壮烈的一战,绵竹关之战,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带领其子诸葛尚,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李球(李恢之侄)守绵竹战邓艾,
原本刘禅的意思是叫他防守(刘禅还对霍弋说成都自有准备,你不需出兵,可见其信心),但不知为何诸葛瞻突然小宇宙爆发,开城门与邓艾一决死战,结果,全部都壮烈牺牲了,
这些人原本都是蜀国的明日之星,尤其是诸葛瞻(刘禅驸马,且很受蜀国人欢迎),简直是蜀国的希望,但却战死了,这成为压倒刘禅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试问就算刘禅成功驱逐魏军,蜀国还有希望吗 ?人都死光了,蜀国经此一战,将没了兵没了,再撑下去也是苟延残喘,更别说中兴大汉了。
在当时的情况看来,要打赢这场战争的机会还是很小的,虽说北还有姜维,南有霍弋,东有罗宪,但其实若姜维南下救成都,钟会无人抵挡就可以领大军南下,到时候,姜维很容易被夹击,所以还不如在北方堵住钟会,而霍弋,罗宪经验又不够,能否打败后期魏国战神邓艾我很怀疑,容易被围点打援,再说邓艾就算攻不下成都,但蜀国北方已失守,邓艾只要在守住蜀国北方或与钟会夹击姜维,再领魏国大军攻蜀,也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