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林语堂闹翻原因探究:竟然因为一条蚊帐?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曾与鲁迅并肩战斗过的学者林语堂在美国纽约挥笔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言辞深切,令人动容。鲁迅与林语堂二人曾一度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但后来却十分高调地闹不和,究竟是什么原因?
1924年11月,《语丝》创刊,鲁迅和周作人做了语丝派的首领。鲁迅曾两次主动给林语堂去信约稿,林语堂遂成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因为鲁迅参加了语丝社,又领导着莽原社,他向林语堂写信约稿。接着是林语堂的复信和交稿,这就是两人“相得”的开始。
不过后来林语堂与鲁迅都避居上海以写作为生时,矛盾爆发了。同以文字生活,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把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林语堂则是借助幽默,表现性灵闲适,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然而鲁迅却不这么看,鲁迅认为在反动派屠刀下,没有幽默可言。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鲁迅自己无畏地宣称:“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分化鲁迅曾说:中国并无幽默,要有,也只有“将屠夫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收场大吉”一类的东西。
有关他们心生隔阂还有一场小风波。两人曾同住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滨桥附近,一次鲁迅不小心把烟头扔在林语堂的帐门下,把林语堂的文章烧掉了一角,林语堂十分不悦,厉声责怪鲁迅。鲁迅却觉得林语堂小题大做,回敬说一床蚊帐不过五块钱,烧了又怎么样。两人就这样争吵起来。
到1929年8月28日的“南云楼风波”是使得鲁林二人疏远的直接原因。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在南云楼设晚宴,宴请鲁迅、林语堂夫妇、郁达夫夫妇、川岛等文化界名流。此前,鲁迅因版税问题与李小峰闹得很不愉快,以致对簿公堂,后经郁达夫调解才达成一致。因此,这顿饭带有明显的“和好”之意。
席间,有人忽然提到一个人——张友松。张友松是鲁迅的学生,也是一位青年作家。张友松想办个书店,为此多次请鲁迅、林语堂等人吃饭,并一再表示自己要以李小峰为戒,决不拖欠作者的版税。为拉拢鲁迅,张友松不惜暗中中伤李小峰。外界不少人认为,鲁迅与李小峰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张友松挑拨造成的,所以鲁迅很忌讳这件事。
当有人提起张友松时,一向心直口快的林语堂也没细想前因后果,就跟着别人连连点头附和。林语堂原以为自己是替鲁迅说话,可鲁迅并不那样认为。鲁迅认为林语堂是在讥讽他,当场脸色发青,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喊:“我要声明!我要声明!”显然,鲁迅这时有几分酒意。他一拍桌子说:“你这是什么话!我和北新的诉讼不关张友松的事!”林语堂站起来辩解:“是你神经过敏,我没有那个意思!”两人越说越火。
鲁迅在他日记里说:“二十八日……晚霁。小峰来,并送来纸版,由达夫、矛尘作证,计算收回费用五百四十八元五角。同赴南云楼晚餐。席上又有杨骚、语堂及夫人、衣萍、曙天,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 林语堂也在1929年8月的一处日记中写道:“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和事佬”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明确指出,这是“因误解而起正面的冲突”。当时,鲁迅有了酒意,“脸色发青,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半也疑心语堂在责备这第三者的话,是对鲁迅的讥刺。”林语堂也起身申辩,空气十分紧张,郁达夫一面按鲁迅坐下,一面拉林语堂夫妇走下楼去。郁达夫的结论说:“这事当然是两方面的误解,后来鲁迅原也明白了,他和语堂之间是有过一次和解的。” 然而有了误会,林语堂与鲁迅的关系就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融洽了,要知道鲁迅是主张“一个也不宽恕”的。另外随着林语堂“幽默大师”的名声越来越响,这让鲁迅更加反感,觉得林语堂是不可救药了,“以我的微力,是拉他不来的”,对他不再抱任何希望了,于是乎加紧了对林语堂的批判,先后写了《骂杀和捧杀》、《读书忌》、《病后杂谈》、《论俗人应避雅人》、《隐士》等。
还有记载说,曾经在一个饭局上,几个广东作家兀自讲粤语,林语堂则故意讲一口流利的英文逗趣。鲁迅听了极为不满地说:“你是什么东西!难道想用英语来压中国的同胞么?”弄的场面极为尴尬。
都是一代文豪,可惜这两位大师的性格和文学风格迥异,最终使得两人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