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逆袭 李世民被骂昏君 海瑞用生命打土豪
在电视剧《武则天秘史》中,骆宾王与武则天之间的较量颇有喜感。
光宅元年,徐敬业在扬州*,骆宾王作《讨武曌檄文》,其中有“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等句子,既说武则天是个不折不扣的“土豪”暴发户,又批武则天“作风”有问题。武则天看到檄文后,“嬉笑”了一番,说该请骆宾王来京做官。
一个是仕途不得志者,高宗调露二年干脆撂挑子不干了;一个是通过装不在乎炫耀自己至高无上权威的天字第一号土豪。两人合演的这出好戏,正史上也是有记载的。
李世民被魏征逆袭
中国历史上具有土豪特质的皇帝不少,大多数臣子出于谄媚求显达,还是愿意说:“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但也有不怕死的人,当面或背后逆袭土豪君,千方百计在语言和行为上与土豪君划清界限,煞是有趣。
上位于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无疑属于*土豪君。他是从血与火中杀出来的,不做老大,即非死不可。有个为太子洗马叫魏征的人,在长达十七年间,让李世民终日生活于口水中。
瞧魏征的唾沫:“顷年以来,意在纵奢”,意思是你小子忘本了,这样下去很危险;“纵欲以劳人”,意思是你怎么不懂得节俭呢,劳民伤财,后果很严重啊;“志在嬉游”,意思是你不务正业,莫非想做昏君?
唐穆宗被吐槽乱花钱
唐穆宗的母亲很有名,是汝阳王郭子仪的孙女。母氏家族在朝野的*实在强大,以至于他在皇位继承权的竞争中一路走来倒也没怎么摔跟头。唐穆宗的土豪特点很显眼,不肯读书不说,还乱花钱。国家财政到处吃紧,他每天饮宴和游乐,还用大把的钱赏赐宠臣。
某日,有个叫郑覃的谏议大夫坐不住了,偷偷地玩了回逆袭。谏议大夫,在唐代大约“正五品上”,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官职不大不小,没有具体的权力,靠嘴皮子吃饭,通常被称为“言官”。
郑覃上折子说:“陛下新基,当全心于政,然则,日嬉戏,宴乐无休。”分明是说皇帝不知*只知鬼混,过日子太放肆。唐穆宗看了奏折很惊讶,浑身不舒服,问宰相萧俛这是谁的上书?萧俛说是谏议大夫们的主意。唐穆宗不敢明着生气,他被打了左脸,还得贴上右脸去表扬郑覃:“直陈寡人之失,忠也。”
白居易李商隐为“土豪君”写诗
普通臣子见皇帝一面不容易,就好像如今的微博小V被土豪瞧不起一样。当某些文人发出“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请求被拒,也只能发起“为土豪写诗”的活动了,其社会意义非常值得玩味。
唐宪宗元和二年,白居易回京任翰林学士。听说皇帝大人特仰慕“贞观、开元故事”,于是白居易写下了酣畅淋漓的《长恨歌》。其中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句子,以警示宪宗皇帝不可“懒政”、“荒政”和“乱政”。然而历史真的跟我们开了玩笑,唐宪宗开创的所谓“元和中兴”,和玄宗一样,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无独有偶,李商隐也是拿唐玄宗故事来逆袭土豪君唐文宗的。
唐文宗这个人,最多算个中档土豪——不张扬,比较低调,不爱跟大哥级人物做朋友,被宦官欺负了也装没事人似的。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做了秘书省校书郎。一个小官却忧国忧民起来,针对宦官篡政之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通过“为土豪写诗”的方式进谏:“郦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虽然有些打油诗的味道,但笔端直指“千古宦官第一人”——高力士,意在提醒文宗不可走玄宗老路。可惜唐文宗有心无力,终于在宦官擅权的阴影中抑郁而死,年仅33岁。
海瑞拿生命“打土豪”
路见不平一声吼,抱住土豪不放手。
看到这句土豪诗,大家可能猜到我要说谁了。没错,正是著名的海瑞。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官儿小,薪水低,基本无事可做,这让海瑞很郁闷。而当时的嘉靖皇帝实在也堪称“土豪君”。
原本他是以过继给孝宗皇帝当养子的身份来入继大统,后又因“礼仪之争”长年不上班处理政务。总督、巡抚等边关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也纷纷上表致贺。唯独海瑞对此非常不满,开始逆袭土豪君。
他到户部上班也才月余就买棺材、别妻子、散家童,然后单独上书,很不客气:“皇上你昏聩多疑、刚愎残忍、自私虚荣。既是昏君,又是暴君。既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一个好男人。普天下的臣民百姓,早就对你有意见了。希望你改掉这些坏毛病!”要知道这是拿生命在“打土豪”啊!没有这份胆识,他也不做“海刚峰”之别名的认证了。嘉靖帝批注曰:“此人有比干之心,但朕非纣也。”*了海瑞整整三年。
明万历年间还有一位抱住土豪不放手的人物,叫李三才。万历二十七年他以漕运总督身份上疏反对矿税,提议修浚河渠、建筑水闸、防治水旱,万历皇帝一概不理,还“夺俸五月”,发动邵辅忠、徐兆魁等人抨击李三才。李三才也不是好惹的,立马逆袭:“今阙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陛下迩来乱政,不减六代之季”,“天神共愤,大难将作”。骂得万历帝连连抱怨:这人说话太直,丝毫不给朕面子。
此类故事频见于史料,宋代更多,唯清代不见,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