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吕蒙正《时运赋》是否是自己撰写的?
有人说,一部宋史,北宋出名相,南宋多武将。
北宋名相之中,我最欣赏之人,便是吕蒙正。宋史有《吕蒙正传》。不过,宋史的记载是相当简单的,记了几件事,余下便是履历性质了。
吕蒙正(公元946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状元。端拱元年(988年),李昉罢相,吕蒙正为相。其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亦不强力推行。他曾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同在相位,关系融洽。吕蒙正曾两次罢相,又三次为相,“三起三落”。吕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岁,谥文穆,赠中书令。
相比之下,吕蒙正在野史笔记、或者元杂剧里的形象,则丰满多了。吕蒙正才华横溢、擅诗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时运赋》(亦称《破窑赋》、《劝世文》等等)。据说,这篇东西是吕蒙正给太子(即后来的宋真宗)当老师的时候写的。它的第一读者,应该就是宋真宗。但是,这个宋真宗,其执政能力和痴迷神教之为,显然不是《时运赋》教出来的学生哦?
《时运赋》全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家鸡翼大,飞不及鸟。
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腾达。
文章盖世,孔子厄困于陈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实非凶恶之徒;
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
尧舜明圣,却生不肖之儿;
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
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
楚霸英雄,败于乌江自刎;
汉王柔弱,竟有万里*。
晏子身短五尺,使楚拜齐名相;
诸葛力无缚鸡,出作蜀汉军师。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
冯夷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
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女;
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
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
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
地不得时,草木不生;
水不得时,波浪不静;
人不得时,限运不通。
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衣服虽破,常有礼仪之容;
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
心若不欺,必有扬眉之日。
初贫君子,天然骨格生成;
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福禄岂能强求,富贵谁人不欲。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
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
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
非我不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今居朝堂*,位列三公。
鞠躬于一人之下,列职于万人之上。
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
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俸侍;
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
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
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呜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
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这篇文章,畅快淋漓,富有哲理。读罢,不得不佩服吕蒙正的才华。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篇文章,以其名气之大,宋史却无记载。是编撰者们疏漏了?而且,它竟然还有几个版本,文中之辞句,也有差异。小的时候,读《古文观止》,收入的名篇之中,居然没有这篇文章。《古文观止》收录的名篇,截止明代。按时间算,它也应该列入的。这是因为它是诗赋的原因?是体例的不同?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因此,我有一点点怀疑了。这篇东西,是不是吕蒙正先生的作品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名句。不过,查了辞典等等工具书,基本是两种解释。一是说出自元代的无名氏,另一个说法是出自宋代的无名氏作品,叫《张协状元·胜花气死》,至于元无名氏的出处,则列入了“示例”。这个示例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厮恰才无病。怎生下在牢里便有病?张千,你再去看来。”工具书的解释,为什么视吕蒙正而不见呢?吕蒙正是北宋名人,时间在前,出处倘若够不上格,示例也应该用上啊?为什么不用呢?是辞典作者的故意疏漏?
依我看法,吕蒙正虽说是真实的重要历史人物,但是他在民间的传说太多了。后人过多的“整合”,估计是导致其名篇失真的重要原因。其中,元朝著名的元杂剧作者王实甫先生便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亦称《破窑记》)最为出名,该剧描写了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后人又根据此剧改编成《彩楼记》,川剧、湘剧、潮剧等地方剧种,都有经典版本。里面的故事,大都没有什么依据。也有些东西,是前人的故事,被嫁接到吕蒙正先生身上了。比如,吕蒙正暂住破窑,每日去白马寺赶斋充饥,寺僧遵人所嘱,将饭前撞钟改为饭后撞钟,让吕不得食。吕蒙正受此屈辱,仍发奋读书,终于状元及第。这个著名的“饭后钟”的故事,显然出自唐朝诗人王播的故事。王播还留有诗作: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阁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
如此“嫁接”,吕蒙正的形象是丰满了。然而,作为历史人物,有关他的考据之事,也就增加了难度系数。一不小心,人们就会误入歧途。这些事情,或许也是傍证。他的作品,是不是也因后人的诸多加工,而变得经久耐读了呢?
当然,吕蒙正的故事,比较确定的史实也是有的。比如,宋史《吕蒙正传》记载的几件事,让人印象深刻。“不计人之过”,就是一例。这都是其做人做事的智慧。吕蒙正初入朝时,曾有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配议政吗?”吕蒙正有肚量,装着没听见。旁边有人抱不平,想问那个指责者的姓名,吕蒙正立即制止,他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一生就忘不掉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同样是史书记载的事,也有人进一步发挥了。比如,说他机智拒贿。当时,有一个官员,收藏一古镜,据说能照两百里。他想将镜子送给吕蒙正。吕蒙正笑拒,他说:“我的脸只不过碟子般大,哪里用得着能照见两百里的镜子?”这件事,宋史《吕蒙正传》有记载。后来,也有人据此说了另一件事。说他也曾拒绝别人送的古砚。献砚者当场打开砚台,说是呵上一口气,砚台便湿润可以研墨了。吕蒙正不屑一顾,他说:“就是一天能呵上一担水,也只不过值几文钱罢了。”这段故事,虽然与拒古镜之贿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不是真的。
吕蒙正的故事,流传千年。他的醒世价值,在于励志。人情冷暖,本是正常的事情。唯有发奋图强,才能把握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至于这个《劝世文》,是不是他写的,已经不重要了。
民间有吕蒙正《祭灶诗》一首,流传甚广。
一碗清汤诗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乱世文章不值钱。
呵呵,乱世也好,盛世也罢,文章值不值钱,灶王爷和玉皇大帝也是定不了的。关键是其能否存世、且众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