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没有明朝那样权力特别大的太监?

近些年来,一些反映清朝宫廷生活的影视剧轮番热播,而这些宫廷剧里总少不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太监。

在这些清朝宫廷剧里,太监生活得极为惬意。他们在宫廷里呼风唤雨,上能与皇帝打成一片,中能对群臣颐指气使,下能和宫女打情骂俏……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些都是假的!假的!假的!(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因为,在真实的清朝历史上,绝大部分太监处于宫廷食物链的最低端,生活得相当艰难。别说什么荣华富贵,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可能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彻底沦为“奴才”角色。

当然,清朝也出现过安德海、李莲英、张兰德等少数几个大太监,他们还是比较风光的。可是,不管他们多么风光体面,可手里掌握的权力始终很有限度,没有像明朝大太监魏忠贤那样,只手遮天,连皇帝都要怕他三分。可以这样说,终清朝一代,都没有出现太监专权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一、清朝降低了太监的官阶品级,并且建立了复杂和苛刻的太监等级制度。太监内部层层牵制和约束,整天忙于内斗,就没有过多的精力来结党营私,玩弄权术。

二、清朝断绝了太监与外面的关系。乾隆刚当皇帝,就颁布诏令,严禁太监在宫内传言政事。太监违反了这个禁令,是要掉脑袋的。如此一来,太监就跟外面断了联系,再大的权力也没了用处。

三、清朝禁止太监入朝为官。在明朝,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大太监之所以权力很大,是因为掌握了东厂等具体的行政机关,拥有锦衣卫这种准军事机构。而清朝大太监如李莲英,哪怕他很受慈禧太后宠爱,也没有担任行政职务,和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沈葆桢这些文官比差的太远了。

四、清朝刻意贬低太监的地位。康熙直言:“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这话说得很绝。事实上,清朝太监的地位的确如此。他们生前在宫里做牛做马,死了后,甚至连丧葬费用都出不起,只能是一张破席子卷出去,葬于荒山野岭。

五、清朝严格控制太监数量。明朝宫廷中太监最多时超过10万。而清朝的太监数量就远远不及。清朝初年,宫中大约只有1000多太监。后来,随着宫廷规模的扩大,太监数量逐渐增加,但也基本上控制在3000人左右。这么一点人,想闹事也不成啊。

六、清朝从制度上限制太监权力。明朝太监与皇帝朝夕相处。皇帝下达命令,都是由“司礼监的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交由六部校对颁发。而清朝则将太监与皇帝隔开,皇帝之下,是内务府。内务府之下,才是管理太监的“敬事房”。这样以来,皇帝就算想重用太监,也没那么容易。

如果有人说诸葛亮不姓诸葛,您一定会觉得这很荒唐,不过事实确是如此,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做的注解里提到:“(诸葛瑾)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为之诸葛,因以为氏。”意思是说诸葛瑾祖上本姓葛,后来搬家到了阳都,阳都之前有姓葛的人,为了区分开,便称他们为诸葛,意思是诸县来的葛姓。后来诸葛瑾的先人使用诸葛作了姓。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的先人当然也是诸葛亮的先人了。由此我们可知,诸葛亮应该叫“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