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宝宝的移情能力合格吗

家里来了小朋友,妈妈让果果带着妹妹在一边玩玩具,看见两个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家长们就放心地坐到沙发上开始聊天了。可是不一会儿就听见孩子哭了起来,过去一看,原来是朋友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正坐在地上哭呢,果果却没有任何表示,仍然在一边玩自己的玩具。妈妈很生气,对果果说:“妹妹摔倒了,你怎么都不拉她起来?”果果很理直气壮地回答:“又不是我推的,她是自己摔倒的,干吗要我拉?”

奶奶带着果果出去散步,回来的时候果果不愿意走,一定要奶奶抱。抱着他走了一段路后,奶奶累得气喘吁吁的,就对果果说:“奶奶抱不动了,你自己下来走好不好?”果果紧紧地抱住奶奶的脖子说:“不嘛不嘛,我不要自己走,就要奶奶抱嘛!”

对于果果的这些行为,妈妈有点搞不明白了,是什么造成了轩轩的“任性”和“冷漠”呢?

家长和学校的责任不是教出一个好人,也不仅仅是制造成功人士,而是应该教会孩子善良、慷慨、怜悯和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让孩子学会相互理解、欣赏、交流的能力,而这些,都和孩子的移情能力无法割舍。

什么是孩子的移情能力?

对孩子的移情能力,普遍定义如下:移情又被称为感情移入,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人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果果的问题在于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共鸣,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缺乏“移情”能力。小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时候也是他们“自我”概念的发展时期,所以他们还不太会理解别人的想法,也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出发,更不懂什么是体会别人的感受。孩子们只知道“这件事情让我感到不舒服”,并不会因此推断:“别人也会因为这件事情不舒服”。

移情能力它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出现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安慰、支持)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一些家长过分疼爱孩子,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任性而霸道、自我控制能力差和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些其实都是忽略了对孩子移情能力的培养。

在孩子的移情能力还没有得到发展的时候,他就难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难以获得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当然就不会出现同情、助人的行为。果果的问题就出在这儿,他缺少移情能力,因而对他人的情感状态表现出淡漠和任性的反应。

了解孩子感觉“迟钝”的原因,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他们不友好的语言和行为。即使孩子不能理解,他还是需要我们告诉他,其他人是有感情的。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不允许其他人伤害到他,但他同样不应该出现伤害别人的举动,告诉孩子我们爱他,我们希望他能够宽容大度并且友善地对待他人。当然,对孩子来说,我们的行为远比我们的语言更为重要,就如孩子从我们身上学到的其他正向行为一样,正确地给孩子展现你的移情能力,比你说任何话都有效。

出生:在孩子出生的前几天,通过孩子的表现就能看出孩子移情能力的雏形。如新生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在哭泣,也会不由自主地哭起来,仿佛他自己也受到了伤害一样。

2岁:这是孩子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当一个2岁的孩子看见他的妈妈哭了,他可能会把自己正在玩的玩具递给妈妈,或者把自己正在吃的饼干给妈妈。在他哭泣的时候,妈妈给他的一些让他感觉好些的物品,这个时候会被他送给妈妈。虽然孩子这个时候不一定了解妈妈是什么感觉,但他表现出同情,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妈妈感觉好点。妈妈在他难过时对他的安慰,是激发孩子“移情”潜力的有效方式。

3岁:一个3岁的孩子说“妈妈,看那个人的鼻子好大”,或者说“看那个胖子”的时候,我们不能期望一个3岁的孩子懂得他所说的话会让其他人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大声阻止他,告诉他这样会让别人尴尬,就是一种反面的教材。应该小声并且柔和地给孩子解释为什么这样说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问问他,他是不是也曾经因为别人的话而感到难过。当然,也有可能孩子还太小,不能理解你在说什么,不要强求他一定要听明白,并准确地回答你什么。

和智力等要更多依赖遗传基因不一样的是,移情能力虽然是孩子天生就潜在的能力之一,但是多依靠后天养成。虽然孩子小的时候是最佳的引导期,但是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害怕的时候、跌倒的时候,父母对他友善和关爱的行为方式,是让他明白移情能力的主要途径。

孩子任性不体会父母的辛苦,孩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孩子对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当家长在埋怨孩子这些“不体贴”的行为时,可能忽略了孩子根本还不知道什么叫替他人着想,什么是感同身受。不要再埋怨孩子的不懂事,及时行动帮孩子发展移情能力,很快就能发现,你的宝贝,还是那么讨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