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从苏联回来 为何二话不说先磕三个响头?

直到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小蒋回国的申请才获得苏联方面批准,他还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据说由王明代笔的公开信,再次将老蒋痛斥一番。但当他终于回国见到父亲时,二话不说,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他是旧时代的维护者,也是旧时代的终结者。他曾代表着最顽固的保守*,却亲手打开了一座岛屿*政治的大门。至今,他仍旧是岛屿上民众心目中地位最崇高的*。他纠葛矛盾的身世一如这个民族那段纠葛矛盾的历史,千秋功过,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人民敬重他,是因为他把属于人民的,最终交还给人民。谨以此文献给经国先生逝世25周年纪念日。

1988年年初的某一天,年幼的我突然在电视屏幕下方看到一行字幕划过:“**委员会致电中国**委员会:‘惊悉中国*主席蒋经国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属表示慰问’”。这些字眼让我吃了一惊,一是蒋经国居然去世了,我虽然少不更事,也知道此人是蒋介石的儿子,当时的**;二是这唁电口吻跟一贯听到看到的口径不大一样,对蒋经国和对岸那个“敌对阵营”表露出某种善意和肯定。

如今,我和许多人知道,蒋经国是在当年1月13日去世的。在这一天,一个人在一座岛上的瞑目,牵动了远超出这范围的人心,牵动了远超一时一地的历史。

我在*工作期间,仍能听到关于蒋经国的各种说法,有的近乎传说。有人一张嘴就是让我吃惊的讲法,说蒋经国才是真正的*,学习并贯彻了苏联那一套,深入大众呀、*集中制呀。另有人谈到他的死,说是因为遍访民间,人家给东西他就吃,不顾“国家*”应有的卫生和食品安全,吃出了重病。

蒋经国一生历任要职,如今流传最广的两个称谓却都不是职衔,一个是“小蒋”,一个是“经国先生”。

“经国先生”本不是全称,按照*当局的习惯,蒋经国主政期间,正式称呼是“蒋总统经国先生”。不知不觉,尤其是他离世后,前面的“蒋总统”三个字被去掉了。“经国先生”这称谓里既包含深深的尊崇,又有平等的亲切感,其感情色彩犹如大陆的“周总理”或“小平同志”。

“小蒋”则不同,首先表明了一种关系,甚至是一种依附关系,之所以叫小蒋,是因为有老蒋。总有一种永不消逝的谈论:不是老蒋,小蒋会怎么样,会不会有如此的地位和成就?

但小蒋终究超出了老蒋的预估,跳出了框框,终于成为老蒋想不到的“经国先生”。超出的方面很多,最明显的一条,是他没像老蒋一样,将“总统”之位传给儿子。

“老蒋”身边的“小蒋”

在大陆,小蒋的机会是老蒋给的,总半途而废的结果,也是老蒋给的。

在老蒋生前,小蒋对父亲是绝对尊崇绝对服从的,这是指一生大部分时期,不是全部,他曾经言辞激烈地指摘父亲为“反革命”。

蒋经国指摘蒋介石,表示要划清界限,使他在中外政坛首次引起广泛关注,算是个人生的重要节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另一种叫法是“清党”,叫法不同代表立场不同。正在苏联留学的十七岁少年蒋经国立场坚定,主张第一种叫法。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集会上,他高喊“打倒反革命蒋介石”,并在苏联《消息报》上发表声明:“蒋介石曾经是我的父亲和革命的朋友,他已走向反革命阵营,现在他已经是我的敌人了。”今天读这声明会哑然失笑,父亲哪有曾经是的?无论如何,在苏联,蒋经国的举动让他摆脱身为蒋介石之子的尴尬,一度成为政治明星。

其实,小蒋在这一年起就一直申请回国,直到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才获得苏联方面批准,还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据说由王明代笔的公开信,再次将老蒋痛斥一番。但当他终于回国见到父亲时,二话不说,跪下磕了三个响头。

自此,老蒋开始安排小蒋历练,在这过程里,许多*人反映小蒋有明显的共产作风,他竟然总将姨父孔祥熙和舅舅宋子文称为“大资产阶级”。老蒋和手下的人下工夫,希望将小蒋变得更像一个*官员,其实是让他更懂得官场里的生存之道。

小蒋是什么时候变过来的,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他确实变了。1938年4月,蒋经国兼任“三青团”江西支团主任,开始形成自己的*。

小蒋当初反老蒋究竟是真心实意的,还是为了自保而伪装,两种观点都可以找到不少证据。小蒋后来表示,其实他当年就认为1927年中国的政局动荡责任在*,但说这话时已经身份不同,当然可以继续怀疑。

不管怎么样,小蒋在老蒋的庇荫下,走上一条“太子”式的政治坦途。不巧的是,小蒋露出峥嵘之际,恰赶上老蒋在大陆的事业江河日下。小蒋的努力无法挽大厦于将倒,却为他本人积累了名声和实力。

小蒋初显才干是1940年的赣南“新政”,时值抗战激烈,蒋经国接任赣南地区专员兼保安司令,一手向烟、赌、娼开战;一手减免地租,实行“耕者有其田”。不到两年,地方初步安定,农业产量上升20%,小蒋获得“青天”美誉。

但中国的政坛永远不会皆大欢喜,“蒋经国在赣南搞赤化”的说法马上风传,搞到连老蒋都怀疑起儿子,将其召回重庆,让赣南“新政”无疾而终。

蒋经国在大陆时期的另一次行动时间更短,被后世提起的频率更高。1948年,*政权内外交困,蒋经国奉命到上海“打老虎”,整顿财经乱象。他确实有铁腕,雷厉风行,将囤积物资、控制物价的几个大商人抓起来,包括杜月笙的儿子和女婿。但接下来他必须面对的,是同样有这问题的表弟孔令侃。

小蒋“打老虎”最终失败了,原因在影片《建国大业》体现生动。影片中,宋美龄在蒋经国跟孔令侃发生言语冲突时动情地说:“今天这里没有公事,只有家人”,中国人只要一提家人,公事当然高高挂起。影片中,还有老蒋的经典台词:“反贪腐会亡党,不反,亡国”。

在大陆,小蒋的机会是老蒋给的,总半途而废的结果,也是老蒋给的。如果要进一步总结,小蒋半途而废的原因,正是*失去*的原因。

老蒋失去了大陆,只能留给小蒋一个偏安的“小朝廷”。早在没失去大陆之前,小蒋就羽翼渐丰。从1944年担任“三青团”组训处处长起,他逐渐成为*内的“团派”首领。到*后,老蒋先后将位高权重的孙立人、吴国桢废黜,除了在政争中铲除异己外,更因为这些人都挡着小蒋的路。“陆军司令”孙立人反对在军队中实行政工制度,自然跟“总政治部主任”蒋经国的权力和利益发生激烈冲突。“行政院长”吴国桢号称“*先生”,挟美国以自重,犯了老蒋的忌,明显影响小蒋的接班。在蒋介石生前,蒋经国一步步掌握了*的党、政、军和情治系统。

老蒋为小蒋坐*奠定了基础,扫除了障碍。他万万想不到,一度被称为“蒋后主”的小蒋会亲手终结这个小朝廷。

“经国先生”是怎样炼成的

意料之外,是身为*者起步*的蒋经国,大半生为维护父亲和自己的*耗尽心力,最后却亲手终结了这种统治。

*各项机构在多年来屡次进行民意调查,从蒋介石到马英九,蒋经国在历任“总统”中受民众拥戴的程度永远排第一。蒋经国是最佳“总统”,已是*人的共识。“经国先生”这种省略式简称,是“蒋总统中正先生”、“李总统登辉先生”和“陈总统水扁先生”享受不到的。

当然,在*多元化的社会里,也有相当多的人不愿使用“经国先生”这个称呼。在他们眼里,小蒋能主政,是沿袭了老蒋的*,父子相传的世袭作为,表明小蒋其实是个封建小朝廷的当家人,起码一开始是这样的。尤其是考察小蒋的作为,也多有瑕疵。老蒋刚到*时为站稳脚跟,清除*地下组织和政治异己,让宝岛经历了长时间的“白色恐怖”,如今的**马英九多次承认,当年*当局有许多“违反*”,滥杀滥捕的劣迹。在这个阶段,主导军警情治系统的,正是蒋经国。每起对无辜者的迫害和杀戮,追根溯源,小蒋都难辞其咎。

到了小蒋当政,形势有变化,但这情形仍有一定延续。小蒋主政前期,对风起云涌的“*运动”采取镇压态度。另有著名的案件,成为小蒋生前死后都丢不掉的政治包袱。1984年,写作了《蒋经国传》的作家江南在美国遇刺身亡,种种迹象表明这是*情治机构雇佣帮派分子所为,虽然无法直接证明此事跟蒋经国之子蒋孝武有关,但江南在著作中对蒋氏父子的劣迹多有披露,舆论普遍认为,此事即便不出自蒋经国本意,也跟他有莫大干系。“江南案”让*当局在国际上声望扫地,陷入被动,蒋经国下令将帮派分子和情治机构负责人抓的抓,撤的撤,仍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

有这么重的包袱,蒋经国仍然冲出了“小蒋”的框架,终于成为“经国先生”,他一生的功业最后被局限在一个岛上,他的影响却远超这个范围,在全球华人圈,他获得了其父无法比拟的正面评价。

“经国先生”炼成的过程,有的在意料之内,有的大大出乎意料。

意料之内,是小蒋必然会是个“有为之君”,他早早显示了才干,没人觉得他会无所作为。

意料之外,是身为*者起步*的蒋经国,大半生为维护父亲和自己的*耗尽心力,最后却亲手终结了这种统治。

蒋经国的政绩首在推动经济发展。在*的政治前景暧昧不明的年代里,“发展才是硬道理”,他心知肚明。蒋经国主政,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跻身于亚洲“四小龙”。

*的传承与终结

无论主动还是*,他拿出了让后人瞠目的勇气和智慧。蒋经国去世25年,又发生了许多事情,有的他能想到,有的他想不到。

总被*人挂在嘴上的“十大建设”,是经济起飞的标志,也成为蒋经国最拿得出手的形象工程。他留下令人动容的名言:“现在不做,将来就要后悔”。有评论者认为,“十大建设”带有苏联计划经济色彩,作为献礼工程不计成本和收益,规模过大、向外贷款过多。当年,“财政部长”李国鼎为筹钱四处举债,私下也认为“十大建设”有些好大喜功。节骨眼上,老蒋还在世,小蒋就提出拿出“*者”的气魄和手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证明很快到来。“十大建设”刺激了生产,增大了就业,改变了*以农业轻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提高了能源和原材料的自给水平,建立起了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全面改造了*岛,开创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南北高速公路是“十大建设”之一,当年有人非议道,*根本没有多少机动车,用不着花巨资修这么宏伟的公路。不出十年,非议者就不得不承认,跟年逾古稀的蒋经国相比,他们是多么短见。

但实的物质似乎不是蒋经国最宝贵的遗产,与老蒋传统帝王般的“领袖”派头不同,“亲民”成了小蒋的标签。他可以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握手,永远满面笑容,与民同乐,低调朴素,吃穿随意。20世纪50年代*修筑中部横贯公路,蒋经国与筑路的“荣民”同甘苦,一样嘴对着水龙头喝生水,随手抓个馒头就啃,在架在绝壁上的竹梯上爬上爬下,乘坐绳索加箩筐的简易缆车来来往往。就任“总统”后他年逾古稀,外出视察,饿了直接从小饭馆买个盒饭就吃。蒋经国是真正在*“全省走透透”的*,这成了以后*政治人物竞选的一个模式。蒋经国习惯穿着的一身夹克,成了体察民间疾苦的标准装束。

蒋经国的做派后来成为政治人物争相追随的模板,比如宋楚瑜,比如马英九,受蒋经国拔擢登上“大位”的李登辉后来虽然跟*渐行渐远,却一直坚称自己是“经国学校”的学生。在蒋经国逝世25周年之际,蒋经国之子蒋孝严表态说,马英九最像蒋经国,算是对现任领导的最大褒扬。

上述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一系列作为——他真的冲出了看上去冲不出的罗网。

我手头的一本著作中有个标题——“蒋经国——始料不及的改革支持者”,他是情治系统首领,“青年反共救国团”创始人和“国防部长”,这背景怎么看都不像个政治改革的支持者。然而,正是他,上任后逐渐向台籍人士释放“*”和*内职务,释放政治犯,对岛内反对*专制统治的“党外运动”采取一面镇压,一面安抚的暧昧态度。

1986年3月,还有两年寿命的蒋经国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组”,研究政治*改革问题。9月,表示将要解除实行38年的戒严令,开放党禁、报禁。9月28日,党外人士成立民进党。蒋经国在情治人员呈上建议惩处的“反动分子”名单时没有批准,留下名言:“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

那短短的日子是蒋经国不断留下名言的时候,对于一个乾纲独断的统治者,言往往就是行。10月7日,蒋经国接受外媒采访时,确认“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10月10日,蒋经国在“双十节”发表讲话,指示修订“人民团体组织法”、“选举罢免法”、“国家安全法”,开启*“*宪政”之门。当有人质疑这样做*将可能失去政权时,蒋经国再留名言:“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1987年7月15日,世界上实施时间最长的戒严令宣布解除。1987年12月25日,已不能言语的蒋经国坐轮椅参加“行宪”纪念日大会,平静面对台下鼓噪、*的民进党代表。19天后,蒋经国病逝。*全岛鲜花被销售一空,为的是献给一个刚逝去的人。

有史家认为,小蒋也曾像老蒋一样,为儿子蒋孝武接班布局,是内外局势和“江南案”等一系列变故,让他不得不推动政治转型。无论主动还是*,他拿出了让后人瞠目的勇气和智慧。蒋经国去世25年,又发生了许多事情,有的他能想到,有的他想不到,无论他想到想不到,*已经经历两次政党轮替,*人已经习惯在他那个年代没人能想到的环境、氛围、事情。

凄美与荣耀

蒋经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知道完整的答案。

这个小标题取自一本蒋方良的传记,书名叫《凄美荣耀异乡路》。

蒋方良本是个苏联少女,名叫芬娜,1932年她16岁,在乌拉尔河附近的工厂与青年尼古拉相识相恋,1935年3月15日结婚。尼古拉就是蒋经国。

从1937年随蒋经国抵达中国后,前苏联女子──更准确的说是白俄罗斯女子芬娜就成了蒋方良,这名字赋予她一个看上去很荣耀的身份──蒋经国夫人,这身份也是一道光晕,让她的一生变得凄美。

蒋方良是蒋经国夫人,但却永远不是“蒋夫人”。因为蒋夫人只有一个,就是宋美龄,与宋美龄的高调作风和光彩不同,蒋方良作为的蒋经国夫人,多年都是个没有声音的人。她是白种人,风格却犹如传统中国的深闺妇女。蒋经国在*继任“总统”后,蒋方良贵为“第一夫人”,却鲜少表现,除了在礼仪性场合履行她“总统夫人”的职责外,通常与公众保持距离,行事低调,深居简出,外界对她所知甚少。

蒋经国生前,蒋方良充当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只管相夫教子,对政治领域完全不介入。1988年蒋经国病逝后,蒋方良常到蒋经国房间抚摸丈夫生前用品,常要求随从带她去大溪——蒋经国的长眠之地去凝视丈夫的遗容。

接下来的打击一个接一下,她视为寄托的三个儿子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相继去世,她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由于蒋经国生前的清廉作风,她还一度生活拮据。*人一度将蒋方良视为台北最孤独的女人,因为她没有朋友,女儿蒋孝章定居美国,只有回忆供她守候。随蒋经国到中国后,蒋方良只回过三次故乡。2004年12月15日蒋方良病逝,享年88岁,带走了人们猜不透的内心秘密。

如果说蒋方良的生活有荣耀有凄美,蒋经国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女人,其命运便是只有凄美的悲剧。

1939年,蒋经国在江西赣南一展抱负期间,与丧偶的女秘书章亚若结识,坠入爱河。1941年夏天,章亚若怀孕。1942年1月,章亚若在桂林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婴,两个孩子的名字叫孝严、孝慈,据说是蒋介石钦定的。1942年8月14日,章亚若应约参加一场晚宴,回家后上吐下泻,次日送到广西省立医院治疗,在医师注射一针药剂后,尖叫一声昏迷过去,抢救无效死亡。章亚若后来被安葬在桂林。

即便没有确凿的证据,章亚若系被人谋害几成定论。主谋和凶手究竟是谁?一种说法是蒋介石主使,他不能容忍章亚若公开张扬与蒋经国的特殊关系;一种说法是蒋经国的“死忠者”为维护蒋经国的政治前途,“大局为重”,下手“清理”这颗可能的“定时炸弹”。蒋经国与章亚若之子蒋孝严采信后一种说法,但蒋经国本人是否事前知情,有没有下令指使,蒋孝严没有明言,也没人有定论。

章亚若

蒋孝严多年活跃于*政坛,历任要职,多年使用的名字是“章孝严”,直到前几年才改回蒋姓。对于他认祖归宗的努力,蒋家人一度不满,指摘他不该在蒋方良在世时就有这样的刺激性举动。对于章亚若,对于她和蒋经国的关系,蒋方良到底知不知道,知道多少,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两个女子的不同命运共同证明,无论是“小蒋”还是“经国先生”,这个与她们有着生命交集的男人跟所有普通男人一样,又无奈又心狠,跟所有普通男人不一样的,是“大人物”需要他身边的人充当配合他的角色,甚至为了配合他而在世界上消失。

蒋经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知道完整的答案。普通民众、亲人亲信和敌手眼里一定有不同的蒋经国。他存在,但每部分真相都像碎片一样保留在不同人深深的脑海里,最伟大的史学家也无法搜集到所有碎片,还原回一个完整的人,只能让事实和传说在历史深处永远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