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何救不了旧中国?

湘帅之殇!在晚清七十年的历史上,真正得到历史好评的大臣其实并不多,而享有前后“湘帅”之称的林则徐左宗棠,无疑属于凤毛麟角。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清朝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启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路上。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三纲五常)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孔孟之道”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真是可悲。”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瓦解土崩,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明治维新。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