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为什么会最后退出争霸世界的航海舞台?
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在海外贸易及中外关系上的一场夸张的表演!大剧的主角是郑和,幕后导演则是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学者蔡石山在其《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一书中这样写道:“在他统治明代中国二十二年期间,他为明帝国定下了欢快明亮的基调……经济增长,文化再生,领土扩张以及外交上的荣耀。”的确,朱棣似乎是一个天生喜欢宏大计划的人。他编纂了中国古代最大部头的百科全书《永乐大 典》,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紫禁城。郑和下西洋,应该是他宏大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对于郑和下西洋,人们有更直接的解释。人们说,朱棣派遣亲信宦官郑和多次远下西洋,真实的动机是要到海外寻找建文帝。据说1402年朱棣夺取皇位后,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潜逃出宫了。为此,朱棣即位后,从永乐五年(1407年)便派胡濙借寻访道人张三丰的名义,四处探寻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似乎相信这种说法,说:“成祖疑惠 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不过,《明史》的纂修者并没有完全局限于这样一种解释,还添了一句:“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著名的东南亚史家王赓武先生说:“也许,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由足以解释明朝何以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此类远征。寻找宝藏、炫耀实力与财富、希望了解帖木儿和亚洲极西地区的蒙古人在做什么、扩大朝贡体系、永乐个人的虚荣自大和对荣誉的贪求、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和政治事态,所有这些都可能是导致永乐做出此项决定的 原因。”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这些原因当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一、在政治和外交上,招徕各国前来朝贡;二、在经济上,重新打开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通道。招徕海外各国前来朝 贡,似乎只是一种外交上的努力。但是,这种外交努力是服从于明王朝的政治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朝贡体系外交模 式。这种朝贡秩序,体现了皇权的国内统治方式向外部的逐渐扩大,着力于建立一个“四夷来朝”的礼制体系。
日本学者浜下武志先生认为,这种朝贡关系,是按照*影响力的强弱顺序,朝贡国依次位于相邻的同心圆的不同圆环上,从而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包括东南、东北、西北、西南的亚洲各部以及同印度经济圈交错的地区在内的朝贡关系圈。明朝皇帝在这种体系的营建上,孜孜不倦。
郑和航海是否为明朝带来了经济效益,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不考虑郑和航海对民间海外贸易的推动,而仅仅就国家财政上说的话,*组织如此规模的航海活动,自然是要耗费巨资的。郑和下西洋曾携带大量白银,以换购海外各国的奇珍异兽、香料以及供宫廷消费的奢侈品。不过,郑和航海的根本动机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这个目的,就是要建立以明代中国为核心的朝贡贸易秩序。通常情况下,“赏赐”总是大于“朝贡”的。
郑和前后七次远航,到达了亚洲、 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在今天东南亚一带,依然保留着许多跟郑和有关的遗迹、传说, 建立了许多纪念郑和的祠庙。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垅,就有三宝洞、三宝墩、三宝井、三宝河与三宝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