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古代元宵节是专为女人“约”的日子

元宵节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逐渐演变为“元宵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有;而据史料记载,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唐末才偶称元宵。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元夕。到了清朝,又称灯节。元宵在海外也以The*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古代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到清代,元宵节又与时俱进地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当然元宵除了吃汤圆赏月,在古代还暗含别的意义,说白了其实就是相亲,元宵节更是中国古代女人名符其实“约”的日子。。为何这么说呢?

在中国古代,因男女“授手不亲”,女人又不能随便外出,普通夫妻是婚后才知对方长什么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元宵节作为一个特例允许大家闺秀出门的日子,为古代男女约会提供了便利条件,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

元宵夜,古代那些平时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人们,便趁着结伴出来游玩、借着赏赏花灯猜谜语之际,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纵情出去找自己中意的情郎。

在宋代元宵夜鼎盛时期,可以“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不少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都是以元宵节为背景起源,著名词人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就是在元宵节相识、继之相爱、最后结亲。所以说,元宵是地道的古代中国女人约的日子。

古代“*”为了促进婚姻率,还是挺给力的,例如说:

汉朝:放假一天: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举国共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祭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猜灯谜、吃元宵习俗世代相沿。

唐朝:放假三天: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有钱,就是任性。

宋朝:放假五天 :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

明朝:放假十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

清朝:放假三天 :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已广为人知,说的就是元宵夜与佳人约会的情形,来自于宋代大家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当然,也有意外惊喜,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写下了“约”时的意外收获和惊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这样的元宵节,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元宵佳节才子佳人的美文和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