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离散精神原型”:文姬归汉的历史瞬间

一、才女辨琴

圉城,今河南省杞县圉镇,中原古镇。汉末此地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著名学者蔡邕诞生在这里。

蔡邕字伯喈,出生于东汉阳嘉二年(133年),当世最知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个书法家,创立了“飞白体”,亲自书写了著名的《熹平石经》,刻碑立于太学门外,成为天下读书人手里的“标准教材”,他还写出了历史上第一部书法理论著作《书断》。

他是个音乐家,通晓音律,理论、实践无不精通。经学、文学、书法、音乐,跨了这么多界,在所有领域里都取得了一流的成就,蔡邕之前无古人,蔡邕之后无来者。

还在家乡圉城时,一天有个邻居备下酒菜请蔡邕赴宴。蔡邕赶到邻居家时酒宴已经开始了,有人在一面屏风后面弹琴。蔡邕走到门口听了听,说:“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于是扭头就走。

有人告诉了主人。蔡邕一向被乡人尊敬,主人赶忙追出问原因,蔡邕把自己的担心一说,弹琴的人忙出来解释:“刚才弹琴的时候,我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蔡邕听罢,才释然:“这就对了。”

蔡邕的耳朵,就这么好使,不当音乐家都没地方说理去。蔡邕有个女儿,受他的影响,很小也展露出超常的才气,在辨识乐音方面一点儿都不输父亲。

一天晚上,蔡邕鼓琴,琴弦断了。女儿看都没看就说:“断的是第二根弦。”这让蔡邕很惊讶:“你这是冒碰上的吧?”于是蔡邕故意弄断了另一根,问女儿是第几根,女儿说:“这一回是第四根。”答案完全正确。这件事传出来,蔡邕的女儿被认为是神童。

蔡邕的女儿名叫蔡琰,也就是蔡文姬。梁代一个叫刘昭的人编了一部《幼童传》,是当时出版的一本儿童教育读物,里面记录了大量神童的故事,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入选其中。

二、金商门

蔡邕生活在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是一个衰世。这打消了蔡邕出仕的念头,他只想当一名读书人,在家乡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所以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应。

直到后来,在司徒桥玄的征辟下他才出任河平县长,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郎中、议郎。议郎,品秩六百石,相当于县长,主要职责是在天子身边“顾问应对”,相当于参事室参事吧。

这是个闲差,会来事的,看领导眼色拍马溜须,准能步步高升;不会来事的,只要惜字如金,别乱说话,难得糊涂,也能安身保命。可蔡邕两样都不是,他多次上书天子陈述得失,有时不惜以下犯上。其时,天子名叫刘宏,即汉灵帝,跟他的前任汉桓帝刘志一样都很混账,诸葛亮和刘备闲聊每次提到他们二位都恨得咬牙切齿。

光和元年(178年)7月的一天,汉灵帝接见朝臣的御殿里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一条青蛇爬上了御座。随后几天洛阳又刮大风、降冰雹,有100株大树被连根拔起。后来,又频繁发生了灾异事件,日食、地震不说,还出现了更不可思议的事,设在宫里的侍中寺有一只下蛋的母鸡打起了鸣,变性为公鸡,有人看到天子卧室所在地温德殿前出现了一道黑气,有10丈长,像一条龙,还有人看到一道青色霓虹降到南宫玉堂附近。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第一件是无稽之谈,可以不理,后2件可以归为不明飞行物范畴,交给UFO爱好者讨论就行了。但汉灵帝不那么看,他除了是昏君,还是一名文艺青年和五行学爱好者,这些事让他不安,他迅速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讨论。

讨论的地点在洛阳南宫的崇德署,位于金商门内。汉灵帝本人没有参加,主持会议是的宦官头目曹节,参加讨论的有汉灵帝的老师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太史令单飏以及议郎张华、蔡邕等。汉灵帝让给每个人发了一副笔砚、2块1尺长的奏板以及一个封奏板专用的封囊,要求大家就这些灵异现象现场笔答,之后由曹节当面封好,交给灵帝。

杨赐在对策中引用了2部谶纬学专著《中孚经》和《春秋谶》对灵异事件进行解读,认为温德殿的黑气和玉堂后殿的霓虹都预示天子权力运行的失度,而霓虹是阴气,象征奸臣或后宫。杨赐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怪异现象,就是天子重用宦官,宠幸群小,要化解这些灾难,就要远离小人,重用在野的士人君子。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在杨赐看来现在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人。

看着杨老师写的话,汉灵帝陷入了沉思。他是一个昏君,但不是白痴,他知道杨老师的每句话都是对的。沉思中,汉灵帝随手又翻开另一份对策,是蔡邕写的,看完让汉灵帝更为吃惊。

蔡邕认为,这些怪异现象都是亡国之兆,是妇人或小人乱政的结果,他一口气点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包括灵帝的奶妈赵娆、永乐宫宦官霍玉以及外朝的太尉张颢、光禄勋伟璋、长水校尉赵玄、屯骑校尉盖升等等,蔡邕建议罢黜这些人,同时建议立即停办令天下人诟病的鸿都门学,重用敦厚老成、聪明方直、忠实守正的人。

对策的最后,蔡邕请求汉灵帝务必替自己保密,以免让他招来祸端。大臣给皇帝上书,千叮咛万嘱咐请皇帝替自己保密,这是极大的讽刺。尽管如此,密还是没保住。

汉灵帝看完,唯有叹息。他承认杨老师和蔡先生言真意切,他也想那么做,但他又深知不能那么做,或者说无法那么做。表面上他大权在握,但其实不然,他怎么玩、怎么闹腾都可以,要动实权就得跟宦官们商量,宦官同意还能办,宦官反对他就做不了,而要跟宦官直接较量,他没有这个胆。

汉灵帝起身去冼手间方便,一直在旁边侍立的曹节立刻上前,把群臣的对策看了一遍。看完,不禁恨得咬牙切齿。宦官们立刻反击,他们让人写了封匿名信,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蔡邕,蔡邕被流徙朔方郡。宦官们不敢动杨赐,但收拾蔡邕就是对杨赐最严厉的警告。

三、五原郡

在东汉帝国的版图上,朔方郡是标准的“西北角”,以今内蒙古库布奇沙漠为中心方圆几百里都是它的范围,在当时既是边疆又是人烟稀少的塞外之地。流放到这样的鬼地方,生还者少。

宦官及同党还不罢休,派出刺客去杀蔡邕,但刺客被蔡邕的正义感动,不为奸人所用,刺杀行动失败。宦官及同党又贿赂地方上的官员想毒死蔡邕,受赂的人反而把消息告诉了蔡邕,要他提高警惕。

在这两起刺杀暗杀事件中,蔡邕的高尚品德救了自己。后来,蔡邕居住在朔方郡相邻的五原郡。之前,蔡邕与学者卢植、韩说等修撰《东观汉记》,因遭流放没来得及写成,他一心想完成这件事,于是找了个机会,向汉灵帝上书呈上自己的新作,汉灵帝爱怜蔡邕的高才,于是借大赦的机会把他赦免,准许他返回原籍圉城。

行前,五原郡太守王智设宴为他送行。酒足,王智劝蔡邕起舞。王智是大宦官王甫的弟弟,一向骄横,蔡邕看不上他的人品,不起。王智感到丢了面子,破口大骂:“罪犯也敢轻侮我!”蔡邕闻言,振衣而去。

王智怀恨在心,密告蔡邕心放怀怨,诽谤朝廷,汉灵帝身边那些宠幸的人也都出面说坏话。蔡邕于是无法返回家乡,又怕*害,只好亡命江海,逃到江东避难。

四、江东作琴

蔡邕的这次逃难历时12年,是一段很长的日子。在这期间,蔡邕曾收了一个学生,就是后来当了孙吴丞相的顾雍。顾雍拜蔡邕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他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受到蔡邕的喜爱。顾雍的名字都是蔡邕起的,“雍”与“邕”同音,表达师生二人的深厚情义。

由于受到老师的称赞,顾雍后来干脆给自己取表字为元叹。在这段漫长而艰辛的日子里,除了学生顾雍,音乐是蔡邕孤独的伴侣,是支撑他在黑夜中前行的动力之泉。

一天,蔡邕行至吴地,即今江浙一带,看到有人在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烧木材发出的巨大声响,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料,于是讨来做成了一把琴,果然声音很好听

木头的尾部已经被烧焦了,这把琴便被人们称为“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合称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汉代,这把琴一直被皇宫收藏,存于后宫内库中。

据说到了齐明帝在位时这把琴还在,古琴高手王仲雄曾经弹奏过它。王仲雄连续弹奏了5天,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齐明帝。这把琴后来传到了南唐中主李璟的手中,李璟后来又赠给了大周后。南唐后主李煜死后,这把琴归宋皇室所有,传说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曾经收藏过。再往后,就不知所终了。

五、周历三台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了,不久军阀董卓控制了朝廷。董卓是个武人,但也想干一番事业,青史留名。所以,他*后迅速起用了一批名士,给自己装点门面。

蔡邕作为本朝最具知名度的大学者,自然在董卓的名单上,但他仍在外面逃亡,董卓于是派人寻找,竟然找到了。董卓想把蔡邕请到洛阳来给予重用,但蔡邕对政治已心灰意冷,于是以有病为由推辞。

董卓大怒,让人放出狠话:“再不来,我可以灭人一族!”蔡邕恐惧,只好来报到。董卓转而大喜,他听人说蔡邕学问好、名气大,于是格外拢络,任命蔡邕为太学祭酒,相当于太学的校长。第二天,又升蔡邕为侍御史,相当于朝廷监察专员。第三天,再升任蔡邕为治书御史,相当于朝廷高级监察官,但随即又升任他为尚书,相当于朝廷秘书处负责人。

蔡邕拿着任命诏书刚要去尚书台报到,有人告诉他不用去了,因为朝廷当天又下了诏,升任他为侍中,相当于部长级的皇帝高级顾问。尚书寺、御史寺、侍中寺都是朝廷的中杻机构,合称“三台”,蔡邕仅用了3天时间就游历了“三台”。

六、犯上进言

董卓*,引起了天下的公愤。袁绍、韩馥等人组成关东联军讨伐他,*无奈,董卓挟持新继位的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蔡邕也随朝廷来到了长安,职务仍然是侍中。

到长安后,董卓一改之前重用士人的做法大肆封拜亲属,他的弟弟董旻被任命为左将军,封鄠侯,他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兼任中军校尉,掌握兵权,还有不少董家的人当了大官,一上朝,董家人能站成一排。连董氏家族抱在怀里的婴儿也都封了侯,颁发金印紫绶,小孩不懂那是什么,拿着当成了玩具耍。

董卓封自己为郿侯,郿县在长安以西260里,即今陕西省眉县,董卓在此筑起高坛,边长2丈多,高五六尺,坛成,让他一个外孙女乘着轩金华青盖车来到这里登坛,在郿县的文武官员,包括都尉、中郎将、刺史等高级官员都到车前,引导着这个小女孩上到坛上,董卓让侄子董璜为使者亲自颁发印绶。

董卓还在郿县修筑了一座城堡,号称郿坞,城高与长安城相等,里面储藏够30年吃的粮食,对外宣称:“大功如可成,就称雄天下;如果不成,就守着它安度晚年!”

董卓还喜欢玩一些新花样,他亲自设计了一种奇特的车子,这种车用青色的伞盖,爪画两轓,大家给这辆专车起了个名字叫“竿摩车”。董卓觉得很得意,也很威风,出门便坐着。所有人都不敢上去劝谏,只有蔡邕敢。

蔡邕认为天子和大臣乘坐的车子都有规定和讲究,董卓这么胡来很不妥。正巧,长安这时发生了一次小规模地震,董卓有点紧张,问蔡邕是什么原因,蔡邕趁机对董卓说:“这说明地下阴气太盛,是大臣逾制所造成的。您乘坐的青盖车不符合制度,大家都认为有点不恰当。”董卓还真虚心接受了蔡邕的批评,改乘皂色伞盖的车子。

一个暴君,通常周围少不了一群小人。董卓被刘嚣等小人包围,这些人一致认为,董太师的丰功伟绩无人能比,当太师有点委曲了,于是参照周朝开国宰相姜子牙的先例,要给董卓再上一个尊称,叫“尚父”。人家姜子牙不仅是宰相,还是武王的岳父,才称尚父,董卓是什么东西,也敢把自己抬得这么高?但心里想归想,没人敢说。

董卓吃不准,怕弄出个历史笑话来,就此向蔡邕询问,蔡邕趁机劝道:“姜太公辅佐周室,受命讨伐殷商,所以才加上这个尊号。今明公的威德没有问题,不过我以为现在还不是时候,应该等平定了关东,车驾返回旧京,然后再做。”

董卓听了,觉得有理,采纳了蔡邕的建议。在大家眼里蔡邕是极少数被董卓尊敬的士人之一,董卓对他的话不仅相当重视,而且平时也非常尊重他。而蔡邕似乎也甘为董卓所用,每次宴会,董卓经常让蔡邕弹琴助兴,蔡邕也很用心。

然而,蔡邕内心却十分痛苦,他曾经对从弟蔡谷说:“董卓这个人性情残暴,终究会失败,我想回兖州,但道路太远了,也不知道那里的人如何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蔡谷劝他:“你长得跟普通人不一样,走在外面容易招致大家围观,你想秘密潜逃,那也太难了。”蔡邕究竟长成什么样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听蔡谷的意思他长得应该不是一般的特别,属于那种见一面就忘不掉的人。蔡邕听了从弟的话,这才打消逃跑的念头。

在长安,蔡邕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家里经常宾客盈坐,如果来晚了,在蔡邕家门口的街巷里连个停车位都不好找。一次,蔡邕家高朋满座,他正跟大家谈话,家人递上来一张名贴,说有人在外面求见,蔡邕看了一眼,竟慌忙从座上起来赶紧跑出去迎接,一着急把鞋子都穿反了。

大家纳闷,这是什么样的重量级人物,能让蔡大师如此呢?等进来一看,大家都傻眼了,蔡邕陪着的是一个只有十五六岁的少年,不光年龄小,而且其貌不扬,个子不高,又黑又瘦,结果一坐尽惊。

蔡邕给大家介绍:“这是王公的孙子,很有才能,我不如他。”王公是当代著名的学者王畅。蔡邕同时宣布:“我家里的藏书,死后全部给他!”蔡邕的反常举动让人十分不解,王粲即使再有才,也不至于以十几岁的年龄就能让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折服吧?蔡邕厚遇王粲,要猜测一下的话,或许跟女儿有关。

蔡文姬和王粲同龄,但这时她已经有过一次婚姻,她的丈夫出身于河东郡的世族,名叫卫仲道,是个读书人,婚后夫妇很恩爱,但就在前不久卫仲道病故了。卫家人有点嫌弃她,认为她刚嫁进卫家的门就克死了丈夫。蔡文姬无法忍受,这才回到了父亲身边。

蔡邕刻意栽培王粲,并且说出那些不同寻常的话,也许有把女儿许配给他的意思。

七、一声叹息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5月,王允、吕布刺杀董卓成功,王允随即以司徒的身份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王允不是小人,算是个君子,但更是个书生。书生误国,误人误已。

执掌大权之后,王允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作为诛杀董卓的第一功臣,王允获得朝廷的嘉奖和民众的称赞,所以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小骄傲,他曾经对人说:“连董卓这样不可一世的大奸贼都死于我的手下,我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过去群臣集会,王允都能跟大家推心置腹,共同讨论,现在变得正襟危坐,一脸严肃,群臣慢慢地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

当时百废待兴,有很多事要处理,王允突然放下不管,非要治蔡邕的罪。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情不自禁地当众叹息了一声。正是这一声叹息,最终要了蔡邕的命。

蔡邕发出叹息的时候王允正好也在场,当即喝斥蔡邕说:“董卓是国之大贼,几乎使汉室倾覆。你身为汉臣,理应同仇敌忾,怎么能因为个人受到董卓的际遇而忘记了大节!今天诛杀有罪的人,你反而感到难受,是不是跟他们是一伙的?”

王允当即命令把蔡邕抓起来押在廷尉处审理。蔡邕写信向王允表示认罪,愿意像司马迁一样承受黥首刖足之刑以求保全一命,让自己能够完成正在写作的当朝国史《后汉纪》,但王允坚决不答应。

太尉马日磾等重臣听说后急驰来见王允,对他说:“蔡伯喈是旷世逸才,对本朝的事情很了解,如果续成后史,肯定将是一代大典。而且他以忠孝著称,现在要治他的罪理由也不充分,如果非要杀他,恐怕会失去人望!”

马日磾是经学大师马融的族孙,和蔡邕、卢植一起校过熹平石经,又参与过《东观汉纪》的续写,深知蔡邕的学术地位和价值,但王允不给他这个面子:“当初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来了《史记》这样的谤书,流于后世。现在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能让佞臣执笔在幼主的左右,既对圣德无益,又使我们这些人受到他的无端批评。”

马日磾碰了一鼻子灰,对王允很失望,下来对人说:“王公这个人,大概也活不多长了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著术,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这样,当代最知名的大学者、与宦官集团坚持不懈斗争的蔡邕就这样死在了长安。死时,61岁。

以董卓的跋扈尚且对蔡邕礼遇有加,擅杀这样有影响力的人难免招致非议。有的史书说,王允杀蔡邕,马上就后悔了,但没有来得及制止。

这其实是不可能的,王允杀蔡邕的意志其实十分坚决。有人认为蔡邕受一董卓的厚遇,王允早就看不惯,或者也有一些嫉妒。但董卓也厚待了他王允,而且更给予了重用。其实,王允坚决要杀蔡邕另有原因,而蔡邕自已和马日磾的话又再一次提醒了王允。

蔡邕和马日磾都提到写史,这让王允下意识想到了司马迁。如果当朝国史由蔡邕来写,会写成什么样?这一两年来,王允之所以深得董卓信任,自然说过不少违心的话,干过不少违心的事,别人不太清楚,蔡邕知道的应该不少,如果让他写史,王允的形象算是毁了。

所以,蔡邕必须死。冠冕堂皇的理由虚晃一枪,真正的理由因为太卑鄙的缘故,往往说不出口。王允应该没少读圣贤书,应该懂得辱行污名不可全推,留给自己一些,可以韬光养德;完美的名节不宜独享,应该分些与人,这样可以全身。可惜,他即使读了也做不到。

蔡邕被杀,王粲悲痛不已,王允想招王粲担任黄门侍郎,他坚决不从。后来,王粲南下荆州投奔祖父的学生刘表去了。

八、胡中

父亲死了,蔡文姬陷入到更加悲惨的命运。她是个少有的才女,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苦命。她的父亲虽然是一名朝廷官员,但是还在幼年时代,她的*子女身份就没有了,她的父亲因为招惹了宦官而被流放。在那个年代,被流放的人身份就是奴隶,其命运可想而知。

董卓重新启用蔡邕时蔡文姬估计有十二三岁。根据推测,她十四五岁的时候嫁给了第一任丈夫卫仲道,不幸的是刚过门不久丈夫就因病死了,她背上了尅夫的恶名,加上没有孩子,*回到了娘家。

河东郡大致范围是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这儿离长安更近,离开夫家的蔡文姬应该到长安找父亲去,这似乎更合于情理,所以苏轼等人坚持认为她到了长安。

在长安,蔡文姬过了一段安稳而相对快乐的日子,但好景不长,一声叹息,父亲又身首异处。蔡文姬从此又无依无靠了,就在她不知何去何从之际,长安陷入了更大的动荡,董卓的旧部重新杀了回来,长安成了人间地狱。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蔡文姬没能躲过这一劫,她被凉州军中的“胡骑”虏获,成了这些异族的战利品。古人一般把北方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人,俘获蔡文姬的应该是匈奴人。

在东汉,匈奴分成了两部分: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亲汉,北匈奴被打败,但其地盘被后来崛起的乌桓、鲜卑等部族瓜分,南匈奴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一度只有南北350里、东西250里的有限区域。南匈奴也在分化,一部分居住于河东郡平阳,即今天山西省临汾附近;另一部分居住于所谓的“西河美稷”。关于后一个地方至今存在争论,有人认为它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也有人认为它在山西省的离石。

史书记载蔡文姬落入左贤王的部落中,南匈奴的首领称单于,有呼厨泉、于扶罗等著名的南匈奴单于,左贤王应该是他们手下的部族首领,叫什么名字已不得而知,到底生活在平阳,还是生活在西河美稷也无法推断。

所以,蔡文姬落于匈奴人之手后,可能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也可能生活在今天的山西省的北部,甚至生活在山西省西南部的临汾一带,而且后面两种可能性更大,这与一般印象中的情形会有所不同。

与一般印象有所不同的,还有蔡文姬在南匈奴人那里的身份。通常认为蔡文姬是左贤王的妃子,即阏氏,甚至有说她是左贤王最宠爱的妻子,但这于史料并无记载。史书中只说她“没于左贤王”,并未提及她与左贤王本人的关系。

北方少数民族有杀到哪儿抢到哪儿的习惯,不仅抢金银财宝,抢粮食牲畜,也抢妇女和孩子,孩子将来就是战士或奴隶,妇女可以生孩子。

被抢的妇女地位是很低的,与奴隶没有什么区别。也不排除因为貌美而被匈奴人首领看中从而改变处境的可能,但围绕着蔡文姬却找不到这方面的记载。蔡文姬到南匈奴人那里又嫁人了,而且生下了2个儿子,但她嫁的人不大可能是左贤王,她的儿子也不是王子。

九、归来

蔡文姬的命运再次出现转机,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此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扫平了北方,正准备南征荆州。曹操跟蔡邕是忘年交,蔡邕担任议郎时曹操也担任这个职务,他们二人曾经是同事,蔡文姬当时顶多四五岁,曹操已经快30岁了。所以,说曹操跟蔡文姬从小青梅竹马,是没有的。

曹操很敬重蔡邕,对于蔡邕的死他一定会觉得很可惜,如果蔡邕有儿子,他一定会设法找到,加以培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蔡文姬流落到匈奴人那里并不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也许没有太多的人知道。曹操之所以又得到了蔡文姬的消息,可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名叫卫觊,受曹操之命协助钟繇处理关中事务。

卫觊字伯儒,法律专家、书法家,也出自于河东郡卫氏家族。他字伯儒,蔡文姬的丈夫叫卫仲道,他们之间极大可能存在联系。汉末取名基本上都是单字,说起来这还是王莽改革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王莽当年规定取名字只能用单字,所以我们看到汉魏时期的人名里除姓以外很少有两个字以上的。

卫仲道的名字叫什么不知道了,仲道是他的字。古人取字常以“伯、仲、叔、季”来区分长幼,卫觊跟卫仲道极可能是兄弟,卫觊是老大,卫仲道排行第二。卫觊长年在关中一带工作,离南匈奴人很近,他可能也在打听蔡文姬的下落,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打听到了。他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曹操,并请求把蔡文姬接回来。

当时南匈奴人已经归顺于朝廷,如果直接去要人会让南匈奴人很没有面子,影响民族团结,于是曹操想出了一个办法,把人赎回来。

这揭示出两个事实:一个是蔡文姬不可能是左贤王的妻子,要是那样估计曹操会打消把蔡文姬接回来的念头;另一个是,蔡文姬可以“赎”,说明了她的身份,在南匈奴人内部,她可能连正式户籍都没有,身份与奴隶差不多。

曹操派周近为使者前往南匈奴,用大量黄金加上一对玉璧去赎蔡文姬。给了这么多钱,南匈奴人觉得面子很足了,于是同意放人,但儿子不能带走。不太清楚蔡文姬离开南匈奴时的心情,想必既有即将得到*、回到故乡的喜悦,更有与亲骨肉就此分离的痛苦。但是,蔡文姬还是毅然回来了。

蔡文姬回来后曹操立即接见了她,时间应该是曹操北征乌桓之后到赤壁之战前这一段,地点应该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县。对于这个很有名气的才女,大家都想一睹她的芳容,但是对蔡文姬而言,坎坷的人生际遇和刚刚经历的骨肉分离之痛,让她什么都不再想了,只求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

在她的请求下,曹操把她安置在她的故乡陈留郡圉城。蔡文姬35岁时,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嫁给了屯田校尉董祀,这是蔡文姬的第三次婚姻。现在似乎总算安顿下来了,可以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了,但命运还没有把蔡文姬捉弄够,她又遇到了灾祸,结婚第二年丈夫董祀就犯了法,按律当死。这一回蔡文姬真急了,她跑到邺县面见曹操求情。

当时邺县的铜雀台刚刚修好,曹操在这里大会宾客,有人报告说蔡文姬求见,曹操很高兴,对大家说:“蔡伯偕先生的女儿就在外面,诸位想必早已听说过她的才名,今天就让你们见见她!”

这是一个冬天,外面十分寒冷,蔡文姬走进来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她光着脚,蓬头诟面,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声泪俱下,为丈夫求情。这让曹操很为难。曹操执法很严,他讲求执法公平,董祀的罪行确凿,判决文书都已经发出去了,怎能轻易更改?

曹操说:“按说的确值得同情,可公文已经发出,又怎么办呢?”蔡文姬叩头不已,请求道:“明公马厩里好马有万匹,虎士如林,为何怜惜累着一匹马,而不救人一条命呢?”曹操想到蔡文姬这一生确实可怜,就破例下令免除对董祀的处罚,派出快马将已送出的文书追回。

曹操让人给蔡文姬准备了头巾鞋袜让她穿上,又问了她一些事。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著名的藏书家,曹操问:“听说你们家原来有很多书,不知道你还有多少印象?”蔡文姬回答说:“先父给我留下了4000多卷书,流离涂炭,已经没有保存下来的了。根据我自己的记忆,也只能保存400来篇。”

曹操很惊讶,这果然是个才女,记忆力如此惊人,曹操说:“我给你派10个助手,你来默背,让他们抄写出来。”蔡文姬说:“男女之别,于礼有所不便。请赐我纸笔,我自己来写。”蔡文姬硬是凭借着记忆,把数百篇文章默写了出来。

蔡文姬自己也有作品留世,著名的是《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蔡文姬死于何年不详,她为董祀生下了一儿一女。在她的故乡圉城,但愿命运对她做出了补偿,给了她一个安详幸福的晚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