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两大名将竟因太监死在了皇帝的手里
在盛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手下主要有三大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这三个人就如同救火队长一样,到处唐朝的对手交战。唐朝的疆域辽阔,所面对的对手也多,吐蕃、突厥、契丹、阿拉伯帝国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高仙芝绝对是李隆基的爱将,也是唐朝在西北地区的顶梁柱。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在安禄山发动*以后,却被已经垂垂老矣的李隆基杀害。同时被杀的还有另一位名将封常清,这无异于自毁长城。
一、20岁被封为将军,长期在西北地区作战
高仙芝出身于军人世家,由于祖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高仙芝刚刚过了加冠之龄,就被唐朝*封为游击将军。在这一点上,后来的戚继光与封常清惊人的相似。当时唐朝的国防政策是全面向西发展,高仙芝作为一名中级军官,长期在西北前线厮杀。夫蒙灵察担任安西节度使期间,发现了高仙芝的军事才能,在此人的一再举荐之下,高仙芝逐步成为了西北地区的二号指挥官。更重要的是高仙芝自己也具备慧眼识珠的能力,他发现了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军事能力超群的封常清,封常清后来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之后,仍对高仙芝感激涕零。这对难兄难弟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真的会同年同月同日死。当然,这是后话,现在高仙芝的主要任务是与唐朝的劲敌吐蕃激战。
吐蕃是一个军事强国,对唐朝的安西地区垂涎已久。只要唐朝内部出现一点政治变动,吐蕃就会立刻趁机袭扰安西地区。小勃律国本来是唐朝的藩属国,但在吐蕃的威逼利诱之下,这个小国背叛了大唐。这个国家本身没有什么,但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太重要。它正好卡在唐朝西进的必经之路上,这个小国投靠吐蕃是唐朝绝对不能允许的。高仙芝奉命率军进攻小勃律国,西北地区的战争说白了打得是粮草供应。高仙芝率领军队翻阅了重重山岭,经过千里行军,最后出现在小勃律国境内。战斗的经过没有什么悬念,这样的小国当然不是唐军的对手。经过一顿暴打之后,唐朝重新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在这次战役中,封常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让高仙芝更加器重封常清。
二、利用诈术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招致了一系列的失败
西域各国中有的与唐朝比较友好,但也有的与唐朝处于半敌对关系。高仙芝是一个标准的武将,但他不懂政治。为了取得胜利,他一再采用和谈进行战术欺骗,然后趁对手松懈之际,派出大军攻杀。这套办法使唐军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但却大大降低了唐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影响力。西北各国开始对唐朝离心离德,并且在暗中联络阿拉伯帝国夹击唐朝。高仙芝得知此事以后,率领大军发起了先发制人的进攻。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军队展开了决战,唐军人数明显不占优势,而且那一天正好顶风。最要命的是仆从军发动了叛变,本来跟着唐军作战的葛逻禄部队,看到唐军不行以后,立刻对唐军反戈一击。此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高仙芝带着1000多人突出重围,然后又进行了战略收缩。
高仙芝返回了长安,他被暂时停职。可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安禄山的*。当时唐朝的精锐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安禄山自己兼任了三镇节度使,指挥的军队数量超过20万。公元755年,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南下,唐朝*一时间根本就无力应对。唐朝的*军由于久疏战阵,早就失去了战斗力。而且这些军队都是富家子弟组成的,他们从军本来就是为了熬资历,至于打仗和他们没有关系。唐玄宗李隆基首先派遣就在长安的封常清出战,在东都洛阳保卫战中,封常清率领这些毫无战斗力的*军一败涂地。洛阳被安禄山攻陷,封常清带着残部死守潼关。到了这一步,高仙芝主动请缨出战,他愿意收拾残局。
三、两大名将死于非命,李隆基自毁长城
高仙芝到达前线以后,封常清向其汇报了叛军的情况。到了这一步,高仙芝发现自己轻敌了。就那些*军的德行,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要知道,这些叛军之前几乎天天在打仗,天天踢正步的兵和天天实战的兵是不一样的。他们二人的一致意见都是利用有利地形死守潼关,等待西北军团回援之后,再集中力量与叛军决战。但是李隆基明显是求胜心切,他强令高仙芝和封常清出战。而这两位将军都是倔头,拒绝执行这个命令。结果,在宦官边令诚的忽悠下,李隆基盛怒之中命令斩杀封常清、高仙芝。随后还命令哥舒翰率领8万多杂牌主动出关进攻安禄山。哥舒翰又不是神仙,他当然打不过安禄山。最终在潼关失守以后,李隆基一溜烟逃出了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