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逐步沦陷蒋介石为何集中70万大军血战江南
关于淞沪会战的解释有很多很多,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双方谁是主动发起者的问题。在历史教科书里,总是说日本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所以日本要南北夹击中国。但是如果认真分析一下,这个情况是无法实现的。日本的国力有限,想从南北两个方向动兵是不可能的事情。客观的说,淞沪会战是蒋介石主动发起的一场战役。而蒋介石发起这场战役的目的就是扭转中国战局,也就是利用空间换取时间。
一、由于北方军阀的错误,造成了抗战初期的被动
在七七事变爆发时,北方地区根本不在蒋介石的直接控制之下。宋哲元和阎锡山才是北方地区的实际控制者,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宋哲元认为情况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他主张与日本方面进行和谈,为了避免刺激日本,他的军队战备状态不高。但是到了7月下旬,日本的兵力调动已经完毕。到了这个时候,宋哲元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为时已晚,最终京津地区失守。这一地区失守之后,日军开始染指山西北部地区。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一直坚持守土抗战。也就是说只要日本人不染指山西,那他就不会主动与日军为敌。直到日军出现在山西北部之后,阎锡山才同意让蒋介石的*军进入山西。在此之前,无论是阎锡山还是宋哲元,都拒绝*军进入自己的地盘。
在日军开始进入山西之后,蒋介石的神经立刻紧张了起来。蒋介石是熟读中国历史,知道山西的丢失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一旦日军完全占领山西,那它就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是从山西进陕西,然后南下进攻四川。这是当年蒙元灭宋之路,西南失守意味着中国失去了抗战大后方。第二条路是从山西攻河南,然后直取湖北地区。这就把中国的东西彻底分开,使双方无法呼应。最后一条就是从山西、河北一线进入山东,然后进攻江苏。这是当年满清灭亡南明之路,所以当日军开始进攻山西之后,蒋介石会立刻命令卫立煌率领10多万*军进入山西的原因。当然,进入山西是阎锡山同意的。
二、蒋百里提出了用空间换取时间的建议,蒋介石决心开辟第二战场
就在蒋介石准备死守山西之际,军事学家蒋百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蒋百里认为中国的地形由北向南除了长江之外,几乎无险可守。无论日军从哪条路南下,中国都很难抵挡。但是如果能够把日军进攻的方向从由北向南转为由东向西,那中国就可以利用复杂的地形和广阔的国土仅仅层层抵抗。也就是利用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日本是一个岛国无力进行持久战,战争的时间越长对日本越不利。对蒋百里的看法,蒋介石深以为然,在这年的8月就开始准备这次战役。至于为什么要选择上海,主要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海是长江的出海口,而且又是国际大都市,在这里发动战役即有国际影响又有实际价值。
当时日本并没有打算在上海地区发动攻势,上海的日军只有5000多海军陆战队。蒋介石为了吸引日军的主力到了,派出了各路军队进攻。起初这次战役的规模并不大,但是中日双方都在不断的增兵。起初日本方面只是为了派出援兵接应被围困的海军陆战队,但中国军队的数量越来越多。最终日军的兵力超过了30万,而蒋介石也先后调集了70余万军队迎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嫡系部队。但有一个问题是致命的,就是上海的地形问题。上海是沿海城市,日本的海空军力量可以肆无忌惮的袭击中国军队。起初中国空军还可以与日军进行厮杀,不过随着战争的消耗,中国空军战机消耗殆尽。日本重型战舰的舰炮对中国军队的杀伤力极大,而中国军队没有还击的武器。
三、淞沪会战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中国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
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直接减轻了北方军队的压力。但是中国军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阵亡12万、负伤超过35万。江南地区的中国军队消耗殆尽,这给之后的南京保卫战和徐州会战埋下了隐患。但从战略的层面来说,这次会战成功改变了日军的进攻方向,实现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第一步计划。中国军队为什么要在上海鏖战三个月而不退,也是有自己苦衷的。中国大部分工厂、企业基本上都在江南地区,中国军队在上海拼死鏖战是为了给他们赢得撤离的时间。企业搬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蒋介石为了把这些企业撤往内陆,只能一次次的把部队派往前线。这些战士注定九死一生,但是这也是最后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