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太祖郭威: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的原型

《野客丛书·禁用黄》云:“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自黄袍正式成为皇权象征起,穿上黄袍的,力求保之;想穿黄袍的,伺机夺之。夺权的方式,除了高呼“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此类野蛮型的,还有一种礼貌型的,也就是所谓的“黄袍加身”。提起“黄袍加身”,赵匡胤无疑是最有名的一个;但第一个导演“黄袍加身”的,却是他当年的老上司郭威。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导演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不过是拾了郭威的牙慧而已。

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西)人。郭威出身寒微,从小就“负气用刚,好斗多力”,长大后更是“形神魁壮,趋向奇崛”。因为不喜欢种田,郭威十八岁那年应募潞州节度使李继韬,成为李继韬麾下的一名亲兵。郭威生性好动,经常违犯军纪,有一次,郭威在街上看到一个屠户欺行霸市,便借故买肉找茬,先是“以气凌之”,继而“叱之”。屠户大怒,挺着肚子对郭威说:“尔敢刺我否?”郭威二话没说,抄起刀子“剚其腹”,要了屠户的命。这个故事后来被演绎成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二者不同的是,鲁提辖用拳,郭威用刀;鲁提辖后来当了和尚,郭威后来当了皇帝。

其实,郭威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鲁莽汉子,他从小就“性聪敏,喜笔札”,从军后仍然坚持读书,文武兼备。李继韬被剿灭后,郭威被整编到后唐军队,充当“马铺卒使”。官职虽小,但他“多阅簿书,军志戎政,深穷綮肯,人皆服其敏。”后来,郭威结识了义兄李琼,发现李琼正在研读兵书《阃外春秋》,便拜李琼为师,恳求李琼悉心教导。之后,郭威“袖以自随,遇暇辄读,每问难琼”,视野开阔,学识大增,政治上逐渐成熟老练起来,这为他日后开国称帝打下了基础。因为有勇有谋,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几任上司都对郭威非常倚爱,郭威也一步步得到重用,最终成为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心腹。

开运三年(946)十二月,末帝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迫于中原人民的抵抗,契丹兵不敢在汴梁(今河南开封)久留,在掳掠了后晋末代皇帝在内的大量人、财、物后,不得不退回北方。中原不可一日无主,郭威等人便力劝刘知远占领汴梁称帝,建立了后汉。刘知远感激郭威,破格将他从牙将提升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后汉的高级将领。乾祐元年(948),刘知远病逝,临终前任命郭威、苏逢吉二人同为顾命,拥立太子刘承祐为皇帝。刘承祐即位后,拜郭威为枢密使,掌控全国兵权。乾祐三年(950),赵匡胤从戎,投靠在郭威手下做了一名士兵,因此有幸目睹了郭威导演“黄袍加身”的全过程。

郭威篡国走了两步,第一步,他是被逼的;第二步,他是主动的。刘承祐疑心颇重,对郭威、杨邯、史弘肇这样的武将尤其放心不下。乾祐三年(950)十一月,刘承祐除掉杨邯、史弘肇之后,又诏令郭崇诛灭郭威、王峻,同时诏令李弘义诛杀王殷,企图一举铲除郭威*。郭威闻讯后“神情惘然,又见移祸及己,伸诉无所”,此时已有反心;加上他平日爱兵如子,威信极高,故引起群情激愤,郭威顺势率众讨伐刘承祐。郭威起兵后,刘承祐将郭威留在京城的妻儿家属全部斩杀,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被处死。于是,郭威更加义无反顾,各镇节度使也纷纷倒戈。不久,众叛亲离的刘承祐被杀,郭威占领了京城。

操控军国大权后,郭威没有急于代汉自立,而是让刘知远的遗孀李太后先主持大事,以安人心;又派人迎接刘知远之弟刘崇的儿子刘赟继位,以稳宗室。就在这时,河北急报契丹兵入寇,边境告危,李太后“敕郭威将军击之”,国事、军事委于别人,这明摆着是要架空郭威。应该说,郭威对这份差事是有抵触的,但念及老上司刘知远,仍勉强答应出征。乾祐三年(950)十二月,郭威率军到达滑州时,因心有怨气而致使思想波动较大,所以“驻马数日”,故意放慢了行军速度。其实,不光是郭威心里不痛快,将士们也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于是“我辈陷京师,各各负罪,若刘氏复立,则无种矣”的呼声在军队中间鹊起。

众将思变,郭威岂能无意?尽管野心萌动,但公然与朝廷对抗,郭威需要得到众人的认可和拥护。行至澶州时,军中“将士数千人忽大噪”,郭威假装躲进屋里,有人爬墙而入,请求郭威当皇帝,有人干脆把一杆黄旗扯下来披在郭威身上,“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权当象征皇权的黄袍。没有郭威的事先暗示,谁敢贸然动军旗?郭威假装推辞,但将士们以“星散窜匿”相要挟,郭威只好登上城楼,整顿秩序,放弃抗击契丹,率军返回京师。经过几番对攻,李太后*下诏,让郭威“监国。中外庶事,并取监国处分”,又下诏废刘赟为湘阴公。广顺元年(951)正月,郭威在一片“劝进”的呼声中称帝,建立后周。

郭威能名正言顺地披上黄袍,可谓煞费心机。郭威没想到,自己导演的“黄袍加身”这一佳作,被赵匡胤尽收眼底。十年后,赵匡胤导演“黄袍加身”,就是当年郭威“黄旗加身”的翻版。据《宋史》记载:“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同样是契丹入寇,同样是军心哗变,同样是被逼就范,唯一不同的是,赵匡胤的“黄衣”是事先准备好的,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郭威一生俭朴,锐意改革,政绩斐然,不失为五代时期的一位明主。显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逝,临终前“只令著瓦棺纸衣葬”。作为一代开国皇帝,郭威能如此简单低调地安排自己的丧葬,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因为是“瓦棺纸衣”,所以郭威的墓千年之后安然无恙。开宝九年(976),赵匡胤去世,葬于永昌陵。据《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北宋被灭后,永昌陵遭到盗墓贼“朱漆脸”的洗劫,“赵太祖山陵,金之末年,河南朱漆脸等发掘,取其宝器,又欲取其玉带”,可见赵匡胤的随葬品是相当丰厚的,所以他的墓穴被折腾的一塌糊涂。对于赵匡胤来说,“黄袍加身”可以活学活用,而有些东西却是学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