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将程咬金的武器是三式板斧是后世传说?

程咬金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与喜剧色彩的一个人,无论是《说唐》、《隋唐演义》等小说也好,或是评书、戏剧乃至于影视作品也好,程咬金都作为一个“喜角”占据了一个特殊的地位。关于程咬金的俗话,咱们顿时就想起“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和“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想起程咬金,都是那个舞着大斧与秦叔宝勾肩搭背的大唐“福将”。

历史上的程咬金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武德二年(619年)更名程知节。根据记载,程咬金出身于山东济州的世族,“曾祖(程)兴,齐充州司马。祖(程)哲,齐晋州司马”,而其父程娄乃是“济州大中正,皇朝赠使持节瀛洲诸军事、瀛洲刺史”。所以程咬金是妥妥的世家子弟,而绝不是演义中的穷小子。在演义中,程咬金足足活了一百来岁,而历史上的程咬金虽然没能活得那么长,但根据他生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卒于麟德二年(665年),“春秋七十有七”的记载,也是一个长寿之人。

在演义中,与程咬金联系最深的元素只怕就是三板斧了。这“三板斧”极有意思,原意为“三式板斧”。据闻程咬金在做梦时梦到他师父传艺,学到第三式却被人吵醒了,所以只会这三式。虽然这三式威力无穷,但三招过后便无招可出。演义中还说,程咬金在出招前要报出招式的名字来提醒自己怎么出招:第一斧叫劈脑袋、第二斧叫鬼剔牙、第三斧叫掏耳朵。我们熟知他的许多故事,都和这三式板斧有关。比如三斧子披辕门、三斧子定瓦岗等等。而且程咬金的斧头根据不同演义版本的差别,有着宣花斧、开山斧。

在《说唐》小说中,程咬金使的是一把八卦宣花斧,重达六十四斤。真实历史中,宣花斧是存在的。它一面有刃,柄端有矛头,斧面下方有尖锐勾起,共有劈、砍、剁、搂、砸、挂、截、撩、云、片、推、支、刺等十三种用法,是一种杀伤力强大的长兵器。

到了评书里,程咬金的板斧就是一种被称为开山斧的武器了。开山斧又称大斧、长柯斧、无敌斧、静燕斧、日华斧等,虽然别名繁多,但“大抵其形一耳”。一般有铜、铁两种材质,一面有阔八寸的斧刃,柄长丈余,尾部厚而窄,并有一向下弯曲的尖钩。其实,由于开山斧过于厚重、长度超过一丈,使用起来极不灵活,因此一般用于攻城拔寨、破除栅栏或者仪仗,极少用于步兵交锋乃至于骑兵交战。对于一般人,那么沉重的斧头,别说是三板斧,就是只是第一招劈下去,第二招就很难施展了。

还有一些传说中,程咬金使用的是车轮斧。车轮斧其斧头如车轮,柄前端有尖锐的矛头。“车轮”通体铁制,但并不开锋,以“抡”、“砸”代替了普通长斧常用的“劈”、“砍”。但车轮斧比起大斧也是“半斤对八两”,不适用于战阵兵马的刀锋相见,而更多地用于破坏守城设施、攻城拔寨。

其实在真实历史上,程咬金不是三式板斧后就黔驴技穷的虚张声势之徒,而是武艺高强的当世猛将,而且他用的不是大斧而是马槊。《旧唐书》曾评价程咬金,“少骁勇,善用马槊”。当程咬金还在瓦岗寨之时,曾单“槊”匹马营救裴行俨,连杀数人,吓退王世充手下的士兵,抱起裴行俨上马就走。

程咬金所擅长的马槊也被叫做“马矟”,是一种长矛类兵器,其后又以“槊”或“矟”来专指马槊。这是一种很长的长长矛,一般来说,矛长一丈八尺即为槊,或者说槊是为适应马战而发展出来的“加长版”矛。除了槊杆较矛更长之外,马槊的槊锋也更加长,能刺也能劈砍,杀伤力强大。另外,除了骑兵用的马槊(矟)外,还有步兵用的步槊(矟)。虽然步槊的槊锋不及马槊那般长,但较之普通的矛与枪还是长了一大截。

马槊起源于汉代,至魏晋时期已经悄然兴起,隋唐时已经取代了著名的戟,成为骑兵的主力兵器。因此,在骑兵盛行的东汉末年至隋唐时期,这种强有力的马战兵器备受青睐。《唐会要》中就曾记载:“开元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敕四军枪矟,左飞骑用绿纷,右飞骑绊纷,左万骑红纷,右万骑碧纷。”可见唐代之时,槊已成为骑兵的重要的制式装备。

各种唐代的诗章也常以“槊”指代武器或战争。

由于马槊较矛、枪长了许多,因此对于槊杆的要求也较大。大将用的马槊制作工艺更是繁杂。这些马槊的木杆,材质上首先要选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再将其剥成粗细均匀的篾,并将这些篾以桐油反复浸泡至不再变形、开裂,这与藤甲的制作有些类似。然后将细篾与葛布层层胶合、稳固,再以桐油浸泡一段时间才可。制作一柄精致的马槊,用时往往在三年以上,费时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