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也追星 年少时视屈原为偶像堪称铁粉
当下,“偶像”层出不穷,“粉丝”横冲直撞,“狂态”难以置信。原本作为“追星族”升级版代名词的“粉丝”,一时间成了社会“潮词”。“粉丝”也有职称:初级、中级、高级;“粉丝”也分年代:当代、近代、古代,甚至“隔代”。那么,如果评选谁是屈原的正高级铁杆“粉丝”,可以说,苏轼首当其冲,高票通过。
年少时就崇拜屈原
苏轼少年时代就喜爱屈原,熟读其作品。到了青年时代更为崇拜。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23岁的苏轼告别故乡四川,随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京师。在湖北有一遗宫即屈原的故居,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庙,立像祭祀,但历史的风尘已把此时的屈原庙吹变得荒废不堪。苏轼见此景感伤至极,心中多年的偶像,一个伟大的身影,一段历史的悲剧,一幕幕浮现眼前。在含泪祭扫屈原庙后,他满怀深情创作出名篇《屈原庙赋》,此作成为苏轼三十多篇辞赋作品中,堪称赋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屈原庙赋》不是简单表达“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之情,全文与屈原的灵魂对话,把偶像悲壮惨烈的一生和崇高的爱国激情完整地渗透在如泣如诉的笔墨之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年轻才子对历史伟人的心驰神往和对屈原高风亮节的由衷赞叹。
据清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记载,也是在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也是在随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京途中,路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然建有一座屈原塔,苏轼惊异之余挥笔写下了五言古诗——《屈原塔》:“……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作者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从某种意义上说,《屈原塔》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苏轼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
对反对偶像者坚决驳斥
对于屈原的“忠贞之死”,千百年来并不是人人都欣赏。在苏轼以前,就有一些学者反对屈原投江,其中汉代的扬雄是代表人物。扬雄在《反离骚·序》里认为:君子得不到适当时机就应该如龙蛇一样暂时蛰伏起来,遇不遇到适当的时机是命中注定,何必沉江自尽?
苏轼对扬雄的论调坚决驳斥。苏轼在《屈原庙赋》中详细解释了屈原自寻短见的主要原因,有力反驳了扬雄的看法,同时更用屈原的“忠贞之死”来和扬雄作对比,极大地讽刺扬雄于汉亡后不能守节改事王莽的新朝。此举千百年来令学界大为赞赏,认为苏轼对屈原的崇拜,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达到一种思想精神的至高境界,是人生意义的一种追寻。
扬雄对自己年轻时喜欢作赋感到很后悔。他在《法言·吾子》篇里说:“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作赋只不过是雕虫小技,成年人是不应该去作的。苏轼写文批驳:扬雄呕心沥血模仿《易经》所写成《太玄》,模仿《论语》所写成《法言》,其实才是真正的雕琢虫书而已。在苏轼眼中,这两本着作根本没什么了不起,扬雄用此书来掩饰他的丑陋,《太玄》和《法言》绝对不配称为经书,屈原的辞赋才具有永不磨灭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