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的症状 心梗都有哪些表现

“心梗”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词汇,日常生活中大家应该或多或少的听说过,但是对于什么是心梗就无法解释了,心梗通俗了说就是连通心脏的某根血管堵死,而导致心脏中所对应的肌肉无法得到补给而坏死。那么对于心梗的症状又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

临床表现

心梗的临床表现有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

一、心梗死前先兆心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梗死的前驱疾病。 心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有过心绞痛的人,或者过去心绞痛发作的比较频繁,这种疗法的效果就比较差了。

二、心梗死的临床症状心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老年人急性心梗死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1、疼痛

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误认为骨关节痛。

2、全身症状

主要是发热,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c上下,很少超过39°C,持续1周左右。发热持续超过l周或消退后重新出现,或高热超过39℃,应怀疑并寻找有无并发感染,其次应注意有无心肌梗死新的发展、栓塞性并发症或心梗死后症候群。

3、胃肠道症状

心梗死中,肠道病是伴随着发作比较多的病症。

60岁以下者约有30%出现。当剧烈胸痛时常伴有反复发作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但这一症状在老年人却不似想像中的那样多见。国内外几组较多病例的统计,占2.7%~9.9%。胃肠道症状可能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也不少见;某些患者还有顽固性呃逆,以下壁心肌梗死多见。在意识清醒,未用过吗啡、哌替啶等镇痛剂及过去从无消化道疾病的老人,突然出现上腹痛、呕吐,甚至个别的下腹痛伴有腹胀、腹泻者,也不应失去警惕。

4、低血压和休克

不少老年患者的低血压可能是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后,加上大量出汗、呕吐引起血容量不足,或某些血管扩张、镇静等药物作用而致,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但常不能恢复到以往的水平。

5、意识障碍

突然出现的神志不清、意识丧失在老年人并不少见,可占所有症状的第3位:可能是老年人原有冠状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严重,一旦由于某种诱因出现重要脏器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脑缺血的症候;也可能与脑组织对循环障碍的耐受性下降或发生了小块脑梗死有关,其他可能原因有阵发性心动过速、低血压等。出现意识丧失可持续达5min之久,多数出现这一症状的病人与以往已患过心梗死、糖尿病、脑卒中有关;尤其常见于高龄妇女,而且预后较差。

6、猝死

急性心梗死可表现为猝死,发病即为心室颤动,经心肺复苏之后证实为本病。虽然猝死发病年龄高峰在55~65岁,随着增龄猝死发生率有所降低,然而发生急性心梗死的老年患者以猝死作为临床首要症状者并不少见。因为老年急性心梗死时心律失常易导致室颤或心脏停搏,且心脏破裂亦较年轻者多见,而这两者都是猝死的直接原因。

辅助检查

三、体征

1、心脏体征

心脏浊音界可轻度至中度增大;心率多增快,少数也可减慢;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心房性)奔马律,少数有第三心音(心室性)奔马律;10%-20%患者在起病第2-3天出现心包摩擦音,为反应性纤维性心包炎所致;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为二尖瓣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所致;可有各种心律失常。

2、血压

除极早期可增高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降低。起病钱有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起病前无高血压者,血压可降至正常一下,且可能不再恢复到起病前的水平。

3、其他

可有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衰有关的其他体征。

四、实验室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血细胞计数,可有白细胞增多,多见于发病后第1~2d,2~3d开始下降,至l周恢复正常。多数为(12~15)×10^9/L;少数可达20×10^9/L,中性粒细胞多在75%~90%,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血沉和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于心肌梗死后48~72h内上升,4~5d达高峰,可持续1~3周,能较准确地反映坏死组织被吸收的过程。c反应蛋白(CRp)增高可持续1~3周。

3、血和尿肌红蛋白测定:尿肌红蛋白排泄和血清肌红蛋白含量测定,也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尿肌红蛋白在梗死后5~40h开始排泄,平均持续达83h。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时间较肌钙蛋白和CK.MB的出现时间均略早,在起病后2h内升高,12h内达高峰,多数24h即恢复正常。肌红蛋白测定对心肌梗死诊断十分敏感,但特异性不很强,肌肉损伤时亦可增高。

4、血肌钙蛋白测定: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1)测定是诊断心梗死最特异和敏感的标志物,可反映微型梗死。cTnI或cTnT起病3~4h后升高,cTnI于l1~24h达高峰,7~10d降至正常,cTnT于24~48h达高峰,10~14d降至正常。cTnI或cTnT在症状出现后6h内测定为阴性,6h后应再复查。

五、心电图检查

1、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从心电图可以了解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病情演变及梗死区的供血情况,对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电图检查可发现AMI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2、损伤型sT段移位:透壁性急性心梗死sT段明显抬高与直立T波形成单向曲线,同时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降。非透壁性急性心肌梗死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超过0.1mV.T波倒置.持续24h以上至数日。

3、心梗死的定位诊断:急性心梗死的定位诊断,要根据心电图改变做出判断。

4、广泛前壁心梗死:V1-5有时I和aVL导联出现异常Q波、sT段抬高及T波倒置等。

5、前壁心梗死:在V3-5导联出现特征性变化。

6、前侧壁心梗死:在I、aVL、V5-7导联出现特征性变化。

6、下侧壁心梗死:在II、III、aVF、V5-7导联出现特征性变化。

7、高侧壁心梗死:在I、aVL导联出现特征性变化。

8、前间壁心梗死:在V1-3导联出现特征性变化。

9、下壁心梗死:特征性改变见于II、III、aVF,而I、aVL导联呈相反变化。

六、超声心动图

二维超声心动图在心梗急性期可见室壁运动减弱或消失,也可见到矛雪运动,对室壁瘤的检出率很高,可查到瘤体附壁血栓。彩色多普勒可发现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和左室游离壁破裂并发现心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心电图不易确定有无右心室心梗时,超声心动图可见右室节段性运动障碍,窒间隔反向运动及右室腔扩大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结语:通过上文的具体描述,大家对于心梗应该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对于它发病的症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遇到的疾病大多都是潜移默化的,大家只有做到平时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经常锻炼强身健体才能让疾病远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