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重臣却为何在吴三桂问题上与皇帝唱反调?

康熙皇帝搞掉鳌拜集团,自操威柄之后,有三件事困扰着他,他自己说是“夙夜厪念”,哪三件呢?三藩、河务、漕运河务就是黄河治理,漕运就是运河的漕粮运输问题,此二者虽然在当时是棘手难题,但终究属于常规治理问题,假以时日,治理对路,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所谓三藩,则是大问题,是威胁大清王朝稳定的政治问题。康熙皇帝在少年时代,就知道“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更知道“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酿成不测,故决意撤回”。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位汉人藩王,为大清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满清朝廷也以列土封疆为酬劳,三人*早已尾大不掉,三人地盘内,朝廷几乎无法染指。

三藩之中,吴三桂*最大,占据云贵,兵多将广。

三藩,如同毒瘤,对于一心想要重建大一统绝对皇权的康熙帝而言!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表朝廷,称自己已经老迈,想要回辽东老家养老,但是同时又提出一个要求,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继承王爵,留镇广东。

老爹走了,儿子继续当藩镇,这是皇帝难以接受的。康熙帝答应了尚可喜回老家,但是尚之信留镇广东则是不可以滴。康熙就是要撤掉平南王的藩封!吴三桂、耿精忠获悉后,于七月间分别上书请撤藩,吴、耿二人是在试探朝廷的意思,看看康熙敢不敢动他俩。吴三桂打出这张牌后,康熙帝召集廷臣商议,大多数的王公大臣都慑于三藩兵力,主张不要撤藩。八旗入关的雄风都哪里去了?看来北京城的纸醉金迷已经让八旗堕落了。满朝重臣,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三人主张撤藩。

康熙帝早就将三藩视为心腹大患,撤藩是他心中的既定方针,如果善于揣摩圣意,就应该说撤藩。但是,三藩在当时的实力确实吓人,如果真的激起吴三桂等人*,大清能否打赢也是未可知之事!一味迎合圣意,似乎又有点拿国运拍马屁的意思。

当时,朝中首辅重臣索额图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与皇帝对立的意见,他反对撤藩!

一心要成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对群臣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皇帝乾纲独断,下诏撤藩。果不出所料,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杀掉朝廷派出的云南巡抚朱国治,正式*,祭出“反清复明”大旗。

吴三桂的兵马都是百战之师,起初所向披靡,清军节节败退。各地拥兵督抚也相继加入三藩阵营,大清真的药丸吗?

三藩之乱,举朝震动,人言汹汹,“诸臣中有一闻变,便遣妻子回原籍者“,也就是说满洲贵族对打赢根本毫无信心,甚至有人提出将中原还给汉人,让给吴三桂,咱们退回辽东吧。

首辅索额图,更是怒不可遏,他觉得就是那几个主张撤藩的人蛊惑皇上,才酿成激变!

索额图上疏,请诛倡言诸臣,以谢三桂。如果索额图的建议得到采纳,明珠等三位就要成为晁错了,当年汉初七国之乱,景帝就是先服软,杀了晁错。康熙帝不是汉景帝,他要做*者,就必须在艰难情况下坚持己见!康熙雷霆一怒,对群臣说:欲迁徙吴三桂者朕之意也,他人何涉?据说,”索额图甚惧而退。“这是《康熙起居注》里记载的。此时,在康熙眼中,索额图固然还是可以倚重的重臣,但是见识上就明显不行了,是个没有政治远见的人。毋论其他,他的前途也就堪忧了!

满清打败吴三桂也着实费力,历经八年,康熙二十年,才勘定大乱!康熙帝回顾往事,曾经说过:

吴逆倡乱,有谓撤藩所致,请诛建议之人者,朕若从之,皆含冤泉壤矣”。

在撤藩问题上,索额图与皇帝唱了反调,这不能不使得自己在政坛的积分受到影响。不过,从表面上看,皇帝还是很信赖索相。康熙偶感风寒,不能御门听政时,命“启奏本章俱送大学士索额图等”。

这是因为索额图还有用!

朱言曰:专制皇权政治下,臣子之政治生命,乃至生理生命皆操于帝王之手!索额图一时人杰,但由于未能时时处处揣摩圣意,故而埋下祸根!等待他的将是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