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棺椁开启后发现天大秘密 专家都惊呆了!
发掘帝王陵寝的声音近来有不小的响动。早一点,有人建议开挖秦始皇陵,并列出理由N条。近,因有专家说下面埋有500吨的珠宝,有人又动起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的念头。借此股“挖祖坟”的声音,今天就来说说上世纪五十年代*红头文件下开启明定陵的事情——
到2007年,距定陵地宫棺椁开启时间,是50年,正好半个世纪。
朱翊钧,史上所称的万历皇帝,明朝第13位皇帝,系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1572年,10岁时开始当皇帝,到1620年病死,在位长达48年。万历是其年号,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先后有孝端和孝靖两位皇后,定陵即为他与两位皇后的合葬墓。
半个世纪来,关于这座帝王陵发掘的是是非非,一直争议不断。根据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这个由时一号人物*主席御批、二号人物*总理拍板、吴晗、郭沬若等一批明史专家、文化官员力主的“挖坟”决定,基本被认定是“一次无法挽回的错误”。原因除了大量的无价之宝无法得到保存,重要文物遭破坏外,诸多神秘的文化信号和文化现象没有被记录,也是一大遗憾。
让考古界惊喜,或者说震动的是,就是这次错误的发掘,一个天大的秘密被发现了,那就是帝王死后的“葬式”,即尸体在棺椁内摆放的姿态。
就考古的一般常识来说,陵墓的发掘必须要注意的,一是墓主人的尸体情况,二是可以证明墓主身份的文字,而不是金银财宝那些陪葬品。所以,开启梓棺一般是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考古程序,要求相当严格,在主要专家或是主政官员到场的情况下,才会打开棺椁。定陵,作为一座一级帝王陵,其发掘过程也是极其小心的,参与定陵考古的专家和领导,对棺椁的开启慎之又慎。
当时,发掘人员小心打开棺椁后,现场专家大吃一惊——
朱翊钧尸骨放置在一条锦被上,锦被两边上析,盖住尸体。尸体头西脚东仰卧,肌肉已经腐烂,仅剩骨架。面向上,头顶微向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中拿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见下图,一实开棺实拍图,二示意图)
孝端后尸体放置在织金妆花缎被上,被两侧上折,盖住尸体。尸体已经腐烂,骨架头西脚东,面向右侧卧,左臂下垂,手放在腰部。右臂向下直伸。足部交叠,左足在上,右足在下。
孝靖后尸体亦放在织锦被上,被两侧上折,盖住尸体。尸体己腐烂,仅剩骨架,脚东放置。面稍向右侧卧,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下。左臂下垂,手放在身上腰部。
朱翊钧和他的皇后尸体放置呈如此姿态,真乃惊世发现。之前谁也没有见过帝王的葬式,在现存的资料中,帝王死后尸体摆放成什么姿态入敛,一直是秘不示人的。而根据传统的丧葬习俗,入棺时外人都是要避讳的,即使是身边人,也只有极少数的嫡亲才能看到,因此才没有一丁点儿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定陵暴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是给考古界的一个天大惊喜,这或许就是这次错误发掘的最大收获之一。
之所以说朱翊钧的尸骨姿态暴露出了一个天大秘密,一是帝王棺椁内尸体摆放姿式是一个千古之谜,现在被揭开了,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二是因为其姿式太怪异了,与传统的“仰身直肢葬”完全不符,其包含的信息也应该是深奥的。为何朱翊钧在棺椁内会曲肢侧卧?难道被人动过?专家一直不得其解。期间由于经历了“*”,直到2004年才有一专家就此作了合理的推断,比较合理地破解了帝王葬式密码,引起了当年学术界的注意。
2004年3月份,明清陵寝学术研讨会收到了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这就是“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专家王秀玲提交的,题目叫《试论明定陵墓主人的葬式》。我当时从大会论文资料汇编里看到了,觉得在所有提交论文中,这份论文最有“新闻亮点”,也是最有价值的参会论文之一。于是我写出了《考古专家首揭明代帝王葬式之谜》,于第一时间在大陆的媒体上进行了公开的报道。后来查了一下,这也是大陆最早关于定陵主人葬式的报道,此后,此事陆续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从帝、后骨架情况看,三人葬式稍异,显然不象普通人的葬式。根据其骨架:头部均为向右侧卧,左手都放于腰部。右手,朱翊钧和孝靖后向上弯曲,放于头部,孝端后为下垂式。腿部,朱翊钧右腿弯曲,左腿直伸,孝靖后两腿弯曲,孝端后两腿平放足部交叉。王秀玲推断,朱翊钧的原葬姿势应为罕见的“侧卧式”。
王分析,孝靖后骨架情况应与原葬式相似,而朱翊钧与孝端后则可能有出入。因为人死后入葬,不可能故意摆成一腿弯曲一腿直伸状。显然,朱翊钧的葬式不是原状。孝端后虽是两腿平放,但其头部向右侧卧,脊椎亦向右侧弯曲,两腿平放与其不相符。其原状应为侧卧式。朱翊钧头部、脊椎情况与孝端后相类似。
再者,尸体如果平放,一般晃动也不会有大变动,只有侧卧式,碰撞时易变形。如果向右侧卧,必然倒向左侧,所以朱翊钧左腿直伸。孝端后左足压右足,根据二人骨架情况分析,原葬式应为向右侧卧。朱翊钧应为双腿弯曲式。只是因为晃动和碰撞而改变了原葬姿式。而孝端后的右臂下垂姿式尚待研究,如果原葬式是下垂式,一般情况下,手臂应贴近身体。而孝端后的右臂是向外撇,如与朱翊钧和孝靖后一样放于头部,因碰撞右臂发生变化,就有可能是现在的姿式。
根据史书上当年朱翊钧下葬时的文字记载,原葬式确实可能变动过。当时,棺椁是从百里之遥的京城靠人工抬运到山陵,沿途颠簸。《泰昌实录》记载:葬朱翊钧及孝端皇后时(孝靖皇后比朱翊钧早逝九年,己入葬于天寿山东井平岗地)仅抬杠军夫多达八千六百人。一路上绳索常有损坏,不断更换。棺椁到巩华城时(今沙河),抬棺椁的木杠有断裂声,右边一角曾坠地。如此这般,可以想象尸体姿式有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后来我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发现,中国古代土葬尸体葬式,一般有仰身直肢葬、曲肢葬、俯身葬等姿态。朱翊钧的“侧卧式”敛葬姿势,确是极为罕见的,不见文字记录。他为什么死后要让人把自己的尸体弄成这样?王秀玲大胆推断,此乃为“七斗星葬式”,皇帝的葬式密码一下子被破译了!原来,从骨架情况看,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其形极象天上的北斗七星。在此基础上,王对这种葬式的产生作了分析
朱翊钧的葬式源于天象。
在过去,“北斗七星”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薇垣。宋代郑樵《通志》称紫薇、太微、天市为三垣。三垣指的是三个星区。紫薇垣是以北斗星为中心与周围各星组成的星区。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将三垣同人世对应起来,紫薇垣对应的是人间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明代文人、藏书家郎瑛在其《七修类稿·天文类》一书中称,“天子之居,谓之紫宸”。封建帝王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主宰,故过去都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信奉“君权天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视皇位为“天位”,皇帝死了,就是“升天”。所以,依照这样的观念,朱翊钧怪异的葬式之谜就真相大白了。
怪异的葬姿还可能与风水说有关。
过去风水家认为,北斗七星具有避邪功效,其奥秘在于它的形状恰为一个巨大的聚气的s形。古代研究气场是以不动的恒星为准,具体说要与北斗七星联系在一起,七个星代表七种场。风水的核心古代称之为气,气的运动形式,按古代河图数字的表示则为顺时针左旋气场及S形气场。再结合皇帝选陵址,要选能“聚气藏风”的地方,选择标准是山环水抱,因山环水抱必有气。在风水学中,用“曲则有情”来形容水和路的吉祥。山脉的起伏呈S形,河流则更明显,总是弯延曲折。
《水龙经·论形局》中说:“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宋朝,荣华富饶。”指的是一条水连续出现三个“S”型,则是好气场。皇帝入葬地宫,从隧道门经明楼后进入地宫,其路线也是S形。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去分析,皇帝死后,也需要生气,这种s形葬式取其能够“聚气”,有了生气,就有了万物,预示着子孙万代繁延旺盛。如果依此而论,朱翊钧和皇后的怪异葬式源于天象不无道理。
我还了解到考古界另有一种观点,就是朱翊钧的怪异葬姿与天象与风水均无关系,而是缘于释迦牟尼“涅槃”的姿式。理由是,朱翊钧生前是虔诚的传教徒。这在王秀玲的论文也提到了——
根据《大乘起信论》中所载释迦“八相成道”中第八““涅架”的姿式,佛祖释迦牟尼80岁时,自知阳寿将尽,便最后从王舍城出发,作一次巡行。在弟子阿难的陪同下,走到离摩罗国首都拘尸那迦(Kusnagara)不远的一个村庄波发(pava)附近,在村外希尼亚瓦提河西岸的两株莎罗树(Sala)下,头朝北,面向西,右手支头,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合并,作侧卧姿式进入涅槃。
从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尸体姿势看,极象释迦牟尼“涅槃”的姿式。因为朱翊钧及其皇后,在生前非常信仰佛教,他认为信仰佛教有助于“护国佑民”。万历十八年(1590),在赐与万佛寺经书的教谕中指出“联惟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又要求寺内僧众,“尔寺务须庄严持咏,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特赐护持,以垂永久”。
从定陵出土实物也可充分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佛教徒:在帝、后服饰上就有不少佛教内容的纹饰,如经文,孝靖后尸体最上层覆盖的是一床“经被”;上面有朱书经文,字迹已模糊。但中部的“南无阿弥”四字和右下部的“华严”二字均能看出。在朱翊钧的棺内有一件“红八宝纹暗花缎缂丝盘龙佛字方补交领夹龙袍”,其前后胸方补内为正面龙戏珠,龙首顶部缂一金“佛”字。
孝端后棺内有一件“黄串枝花卉童子攀藤暗花缎绣佛字方补方领女夹衣”,方补内饰“佛”字,佛字下部饰莲花纹;背部在“佛”字上下两侧各绣一凤。所谓“八吉祥”,即指轮、螺、伞、盖、花、罐、鱼、盘长八种图案,八吉祥也称“佛八宝”。最有说服力的是,朱翊钧手中还拿有一串佛珠,由此可以想象他信佛的程度。不仅生前信,而且死后仍念念不忘。专家认为,他怪异的葬式是仿释迦涅槃的姿势。
朱翊钧的怪异葬式到底是源于天象,还是源于佛教,目前学术界没有定论。但根据其陵墓北斗七星状布局,源于天象的说法理由更充分一些。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关方面在对南京明孝陵考察时,使用了飞机航拍技术,惊讶地发现,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区布局竟然是“北斗七星”布局,这事曾引起极大轰动。这或许给明代帝王棺椁内的怪异葬式,提供了一个佐证。
文尾说几句题外的话,回应一下文首。
后来朱翊钧与他两位皇后躺的珍贵文物——棺椁(见下图),被工人当作垃圾扔到山沟里去,让山民捡走了;存有丰富信息的尸骨,“*”期间则被“红卫兵”给焚烧了。这事令专家痛惜不已,后悔莫及。这样事情的发生,不论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还是迷信的层面来说,都是不应该的,罪不可恕。
过去人一向认为,死人的阴宅(坟墓)是碰不得的,因为阴气过沉。现代心理学证明,这是因为阴宅给人的诸如死亡一类的消极心理暗示过于强烈,才会给当事人带来不测,酿成恶果,迷信说法这是遭“报应”,实则非然。而帝王陵比普通阴宅的煞气更重,特别是地宫内积蓄的带有大量无名病毒的气体,往往更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当年直接参与定陵发掘的,不少人后来的情况都很糟糕,有的甚至未得善终。已知的情况是,力主发掘的明史专家吴晗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这都是大家知道的;起先反对发掘,后还是积极参与、担负发掘指挥工作的郑振铎,在出访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的途中,飞机失事遇难;开棺时的摄影师刘德安上吊了;考古专家白万玉晚年神志不清,脑溢血去世······我的观点是,包括始皇陵、乾陵在内,这些陵墓不是到了最后关头,万不得已之时,千万不要打开。让帝王们在“地下皇宫”里静静睡下去吧,不要惊动他们——历史之谜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大家何必要打破沙缸问到底,如数学题那般证明出一个正确答案来呢?实在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