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 唐朝史上让游牧族不敢南下的唐朝将军
哥舒翰,是西突厥哥舒部落人。按突厥的习惯,常常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他的父亲是哥舒部落的首领,叫做哥舒道元,曾经做过唐代安西大都护府的副大都护,哥舒翰的家族世居安西,他也生在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
哥舒翰生在旺族,他家有权有势,也很有钱财。他在青少年时代,讲侠义,好纵酒,凡是别人有求于他,只要他答应了,就一定办到。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在京城长安去世了,他到长安守孝三年。朝廷任命他去做长安县尉,县尉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县*局长。他嫌县尉太小,无法施展才能,一气之下,就跑到河西从军去了。他到河西的首府凉州(今甘肃武威)就投在河西节度使的门下当一名军官。不久,王忠嗣接替王侄担任节度使,又把哥舒翰提拔为衙将。
哥舒翰喜欢读书,特别是对《左氏春秋》、《汉书》最感兴趣。由于他疏财仗义,下级军官和士卒们都很敬重他。于是王忠嗣就派他独挡一面,去担任大斗军副使。大斗军驻防在大斗拔谷(在今甘肃民乐县东南,甘、青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那里是河西走廊通往青海的捷径。因防守有功,哥舒翰被晋升为左卫郎将。后来吐蕃寇边,哥舒翰命部下分三队出击,拒战于苦拔海,他自己手持半段枪,身先士卒抵挡敌军的锋芒,一路冲杀所向披靡,从此威名远扬。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他担任了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陇右,就是今天甘肃的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关西,就是今天的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段。在他到任以前,每到麦熟季节,吐蕃的酋长就率领部众到积石军来抢夺麦子,并且还狂妄地把积石军称做“吐蕃的麦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抢夺,却从没有人敢去阻挡。哥舒翰听了十分气愤,他派出两名将领带着军队去打埋伏,等吐蕃五千骑兵一来,他率领主力从城中奔驰出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夺路而逃。伏兵四起,直杀得敌人匹马不还。
哥舒翰有个家奴,名叫左车,年龄只有十五,六岁,臂力过人。每次出战,他就跟在哥舒翰身边,每当哥舒翰追上敌人,常常以枪搭在敌人肩头,一声大喝,吓得敌人赶忙回头,哥舒翰趁他回头,一枪刺中咽喉,挑起三、五尺高甩到地下,左车跃马上前割下头颅,敌军见了,无不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