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地雷战有效反击侵略 民兵制“头发丝雷”

电影《地雷战》让山东海阳民兵名声大振。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海阳人民广泛开展地雷战、麻雀战、联防战,有效地反击了敌人的侵略,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海阳民兵共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涌现出县以上英雄模范500多名。

本文是作者根据当地文史资料记载整理而成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海阳人民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初期地雷战见“奇效”

1940年2月7日,日军由青岛侵入行村,10日进占海阳县城(今凤城街道),先后在城里、鲁古埠、行村、大山所安设据点。*海阳县委配合我抗日部队,开展游击战,同日伪军和*投降派进行坚决斗争。

1943年春,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介绍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用地雷杀伤敌人的经验,传授了埋雷方法,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从此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当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前来抢小麦的日伪军5名;同年秋,行村区赵疃民兵队长赵同伦,率赵守福、赵乾江,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埋设两颗绊雷,炸死炸伤伪军6名;文山后民兵指导员李树梓和分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在野虎岭埋设地雷两颗,炸死炸伤敌人7名;大山区叶家村民兵基干队队长叶洪福,在谢家村头埋雷1颗,炸死炸伤日伪军5名……初期地雷战的胜利,鼓舞了全县民兵的斗志,地雷战也由点到面,普遍展开。

“名牌”地雷

地雷战初期,民兵普遍采用“等敌雷”,即把地雷埋在固定地方等敌人来踩。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海阳民兵们发明了多种地雷,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的战术。

“飞行埋雷”,俗称“不见兔子不放鹰”,即等见到敌人的影踪后,民兵迅速埋好地雷。1945年5月10日,驻行村的日伪军到文山后“扫荡”。民兵于化虎从县上跑回家时,敌人已离村不远。他背起地雷迎着敌人跑去,在日伪军必经的道口上埋好地雷,10几分钟后便爆炸了,敌人伤亡7名。此后,各村民兵普遍学会使用“飞行埋雷”的方法,屡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

日伪在吃尽地雷的苦头后,便挖空心思对付地雷战。敌人行军时,先派尖兵侦察,发现可疑之处,用石灰画上“○”,后面的人马便绕转而过。民兵发现敌人的做法后,便在敌人必经的路面上画上“○”,并在“○”的周围埋上地雷。敌人见“○”后向两边闪躲,正好踏上地雷。针对敌人选择用望远镜观察前方,民兵们又研制了“头发丝雷”,把头发系在雷弦上,使望远镜发现不了。敌人又从青岛调来工兵,用探雷器探测,破坏了不少地雷。民兵们立即昼夜试验,赶制出“子母连环雷”,敌工兵起出的是假雷,向上一搬,底下的真雷随之爆炸,敌工兵立即粉身碎骨。一段时间里,敌人发现我方地雷在下雨后容易受潮的特征后,便选择在雨后“扫荡”。对此,民兵们将计就计,埋雷时用油纸、麦糠等防潮物件保护好,在“雷嘴”上扣一瓷碗防潮。一次雨后,敌人来赵疃骚扰,结果踩响了防潮雷,当场被毙伤18人。

地雷战广泛展开后,铁雷供应不足。文山后、赵疃、五虎村、栾家、夏泽等村民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创造了石雷。文山后民兵在一次反“扫荡”中,布设石雷70余颗,毙伤日伪军17名。县、区武委会总结推广其经验后,全县民兵普遍学习造石雷。铁雷、石雷并用,威力大增。日伪军走到哪里,地雷就响在哪里,每次“扫荡”均遭杀伤,只好窝在据点,轻易不敢出动。

地雷战与麻雀战相结合

地雷战与麻雀战相结合,是民兵对敌斗争的基本战术,依靠这个战术,海阳民兵取得了丰硕战果。

1943年冬,300多日伪军去赵疃北的东村庄一带抢粮。赵疃民兵闻讯,便埋伏于仗子山,在大路上布好地雷阵。敌人走到离赵疃二三里时,突然向西转去。赵同伦果断命令:“麻雀组打枪,土炮手点炮,把敌人引过来!”枪炮齐鸣,人人喊杀,日伪军立即向民兵扑去。民兵们机警地转到雷区方向继续打冷枪,敌人又朝民兵扑过去,正好陷于地雷阵,死伤15人。

1945年5月19日,日伪军500余人侵扰五虎村。敌搜索队边打枪边向山上爬,行至山腰,踏响了信号雷。这时,西山上纪洪福带领的“麻雀组”和东山头纪彦、辛寿方带领的游击小组,一齐向敌人开火。日伪军赶到纪家店疃北,又踏响了地雷。敌军走不多远,突见路上有几堆新土,怕有地雷,便绕道而行,正好踏上了头发丝雷。日伪军在付出极大伤亡后窜进纪家店,沿街向南进犯,走到关帝庙时,又触响了两颗地雷,10余人伤亡。500多日伪军从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整整5个小时,走了不足5里路,踏响地雷20多颗,弃尸30余具后逃回据点。

1945年夏,日军在盆子山上构筑工事,企图控制盆子山区。赵疃民兵队长赵同俭毅然提出“包打盆子山”的口号。6月25日夜,赵同伦率赵绍云、赵新瑞,带着地雷摸上盆子山,把敌人筑的围墙炸掉。26日晚,又挑选13名爆炸能手再上盆子山,在敌人的掩体和道路上布下地雷;摸上小盆子山,埋设4颗地雷;最后在山顶敌人的大席棚里,把一颗15斤重的地雷埋进煤堆,雷弦系在风箱上。次日8时许,大小盆子山的地雷连续爆炸;时近中午,一声巨响,“风箱雷”爆炸。敌人死伤惨重,工事也被炸毁,日伪军不敢再上盆子山。

海阳县民兵熟练掌握地雷的制作和运用技巧后,根据当地多山多丘陵的自然环境,灵活地开展地雷战,同时配合以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民兵联防战等,村村布防,户户备战,给予敌人重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些胜利大长了海阳乃至胶东人民的志气,有力鼓舞了胶东人民的全民抗战。

“胶东远征爆炸队”

1943年冬,赵守福、于化虎、赵同伦、栾恒月等60余人,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开赴莱阳,在城外布雷,对日伪据点实行*。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等,在小纪区笤帚夼村集合民兵50人,夜入莱阳五尺渡,袭击顽军赵保原的联络点,俘敌8人。撤离时布下地雷,大量杀伤前来增援的敌人。1944年1O月,于化虎奉命率领5人爆炸队,赴烟潍线开展地雷战,历时四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莱一带,教会1000多名民兵埋地雷;于化虎等一次在蓬莱城附近埋雷20多颗,毙伤日伪军28人。

1945年1月,胶东区武委会派于凤鸣带领4人爆炸组,到蓬莱县执行任务。10余天中,教部队、民兵600多人学会爆炸技术;布雷*大辛店据点,毙伤敌军40多人,受到胶东武委会通令嘉奖。

此外,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带领赵炳昆等5名爆炸队员,扛着军区授予的“胶东远征爆炸队”旗帜,到胶济铁路沿线的蓝村一带,配合南海独立团作战,并向部队*战士传授爆炸技术。同部队一起实验,用地雷加炸药爆破敌人铁路,连续3次,炸毁铁路50多米,致使敌人的铁路运输长期中断。1945年5月6日晚上,各路日伪军集结莱阳城,赵守福奉命带领“远征爆炸队”,奔赴莱阳城及东漩河,埋设地雷20颗。次日,敌人被毙伤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