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指字为名”习俗 指到哪个字就以此字为名
指字为名,应该是从指物为名的取名习俗发展而来的(我所见到的较早的指物为名例证,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注文中)。所谓指字为名的取名方法,即无论识字或不识字者,在有字的书上一指,指到哪个字,那个字便成为主人的名字,跟随一辈子。至于指字为名的取名习俗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不过,早在晚清或民国初年,此种取名习俗就已经时兴。张爱玲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曾谈到“字眼崇拜”,或许就与指字为名的取名习俗有关联。
无论在我国南方还是北方,指字为名的取名习俗都是非常讲究的一种取名方法。此种取名习俗,必须是本人手指一字,才能以此字为姓或为名。
*有家眼镜店的老板姓“阿”,这个“阿”姓就有一番来历。“阿”老板说,他们祖籍在江苏。清朝时,淮军有个叫“阿贵”的将领,因战功显赫而升为总兵。不过,他不识字,问他姓什么,他总说不知道。人们便猜测他是战争中拾获的孤儿。后来淮军大帅李鸿章得知此事后,就找他来,说:“我桌上有纸公文,你在上面挑个字,就当作姓吧。”他随手一指,指到的是“者”字,于是就以“者”字为姓。而“者”、“阿”两姓,目前在*均有其后人。
这是指字为姓,当然也有指字为名者,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给母亲取名就是用的此种方法。
另外,吴宓乳名秃子,本名吴玉衡,字雨僧,八岁由陈伯澜姑丈取新名为吴陀曼,而吴宓之名,恰恰与清华大学有关。吴宓十七岁时报考清华,学籍注册之名为吴陀曼。可是,当时报考清华预科的最大年龄限制是十五岁。由于吴宓上清华心切,于是只好改名:“乃取手中所携带之《康熙字典》(石印)合订本,闭目,翻开一册某一页,用手指指一字——用此法所得者,为宓字(安静之意……),遂填报‘吴宓,泾阳县人,年十五岁。’”
再举两个例证——
在张天翼先生的名著《两林故事》里,专门有“指字为名”的方法。如果要替兄弟俩取名,不妨拿一本字典,一点点到一个“菜”字,兄弟俩就叫“大菜”、“小菜”,这名字不好,得重来;再一点,点到了“便”字,叫“大便”、“小便”,更不好,谁听说过哥哥叫“大便”,弟弟叫“小便”的?第三次再点,点到了“林”——“大林”、“小林”好像就是这样得的名。
杂文家公今度(1929~1993),原名徐震,江苏昆山人,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1947年开始写杂文,用得最多的笔名是“公今度”。而这个笔名的来历是——翻开一本线装古书,随手一指,就是《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墜河而死,当奈公何!”由于第二句“公竟渡河”铿锵上口,便改了一个字,去掉一个偏旁,于是就有了“公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