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府混乱局面 督抚东南互保不理会朝廷命令
朝廷向后转,昏招迭出,但各地督抚却对此意见不统一,尤其是南方的督抚,他们不同意朝廷不由分说地跟西方决裂。到了义和团运动后期,清*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混乱局面,而就在这个时候,“东南互保”出现了。
我们过去对东南互保评价很低,认为是一帮投降派督抚没有执行*的命令。现在感觉研究有些解冻,对东南互保的评价稍微高了一点,至少史学界可以正面研究它了。对此,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些督抚会有这样的举措,他们为何不接受*的命令?
朝廷要求督抚跟外国决裂,这些督抚却继续跟外国合作,你要杀教民我不杀,你要打教堂我不打。东南互保其实不仅仅局限于东南,袁世凯到山东担任巡抚以后,也加入了这一体系。也就是说,只要地方督抚有一点开明迹象,他就会加入这一阵营。毕竟洋务运动搞了那么长的时间,国家还是培养出了一批相对理性的官僚,尽管他们可能也对西方国家没什么好感,但他们都知道义和团只是一帮乌合之众。
刘坤一和张之洞是东南互保的最初发起者,但这个发起的背后其实是受到了一帮地方绅商的鼓动。这帮绅商最早有这个动议,并且在西方领事和地方督抚之间穿针引线,各方联络。地方督抚既有相当的空间可以不受*制衡,也有大批的幕僚精英从旁协助。我们讲过,曾左李以降,督抚专权,地方*崛起,他们就有了抗衡*的实力。
而且,地方的崛起不仅仅是地方督抚的崛起,还有地方士绅的崛起,特别是太平天国以后,他们的*也逐渐壮大。这一时期已经到了可以影响地方督抚的程度,比如像赵风昌这些人就是在背后东奔西走、穿针引线,最后还真就把这事儿搞成了。到后来,东南互保的范围越来越大,事实上保护了中国的大半*不受荼毒。
当时据说有人给张之洞起草奏折,称自己不愿意执行朝廷的命令,开始是说“臣待罪东南,不敢奉诏”,后来张之洞想吓唬一下这个西太后,把奏折改成了“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当然这个是传言了,但这个故事反映出东南士绅们的抗命心态。后来西太后跑到西安以后,其实也肯定了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行动,认为他们做得对。也就是说,西太后在以光绪名义下罪己诏的时候,其实不仅真正地认了错,还对这些人表达了感谢。我们还必须知道,虽然西太后到了西安,但这些抗命提出东南互保的地方督抚们仍然支持她。本来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后,首先希望惩处的人就是西太后,但等他们打进北京城以后才发现,包括参与东南互保的各地督抚依然维护西太后的地位,所以他们只能改变主意,最终把她从黑名单上剔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