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没去走的子午谷 后来都有谁走过?

子午谷是古代从四川到陕西的交通要道,位于今天陕西秦岭山中,谷长三百三十公里,北方入口为“子口”,南方出口为“午口”,故称“子午谷”。

子午古道即从汉中出发,经洋县、宁陕县,穿越秦岭子午谷,沿沣河谷地,抵达长安即今天西安的一条路。此道沿途悬崖峭壁,仅靠栈道桥梁连接,地形甚是险要。

子午谷在历史上第一次显露头角,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提出由其率五千精锐从子午路北进,十天左右拿下长安,入居关中,号令天下。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丞相最终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坚持正面出击。而蜀汉北伐虽然一直占据战略主动,但始终进展不大。

放弃子午谷奇袭计,究竟是对是错,后世评说纷纭。大鹏这里不再多言,只说一下在诸葛亮、魏延之后,都有哪些人要走子午谷,进入谷里后,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走到半路的曹真

诸葛亮、魏延之后,最早盯上子午谷的,是曹魏大司马曹真。

曹魏明帝太和四年,蜀汉后主建兴八年,公元230年七八月间,握有曹魏实权的曹真,觉得作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国曹魏,整天被诸葛亮带着蜀汉撮尔小国压着打,面子上太过不去,要雄起一回,主动进攻蜀汉。

曹真的进军路线就是从子午谷出击,与逆汉水而上的司马懿会师汉中,即使灭不了蜀汉,也要拿下汉中,扼住益州的门户咽喉。

但进入子午谷后,天气开始讲起政治来,只不过这个政治不是曹魏的政治,而是蜀汉的政治。

大雨连绵一个月,沿途的栈道桥梁被洪水冲毁,“会天大雨三十余日,栈道断绝”。曹真大军走了一半,实在走不动了,加上后方那帮文臣整天在曹叡耳边嗡嗡叫要撤兵。到了九月,曹真大军退出没有走通的子午谷。

被包饺子的司马勋

到了东晋穆帝永和十年二月,就是王羲之写出《兰亭集序》的第二年,东晋大将桓温出兵北伐,要收复被蛮夷祸乱的北方神州。

桓温手下将领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攻击前秦,结果前秦丞相苻雄,就是那个后来统一北方,差点没打过长江干掉东晋的苻坚他爹,率领七千骑兵在子午谷把司马勋包了饺子,桓温北伐也因此无功而返。

败得最惨的高迎祥

子午谷中最惨烈的一仗,莫过于明末闯王高迎祥与西北悍将孙传庭的大战。当时在湖广被官军揍趴下的高迎祥来到陕西,要从汉中进攻西安,走的路还是子午谷。

比魏延幸运的是,这次高迎祥差不多走通了子午谷,虽然用了十五天,比当年魏延预计的十天慢了五天,但也总算到了谷口。

比魏延悲剧的是,高迎祥仅仅走到了谷口,在黑水峪遇到了孙传庭早就埋伏在此处以逸待劳的一万兵马,一头扎进了人家早已布置好的口袋。

大战四天四夜后,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七月二十,高迎祥在子午谷的山洞中被俘,终于走出子午谷,被押解到北京,凌迟处死。闯王这个头衔,从此归他外甥李自成所有,并被李自成发扬光大。

找不到水的王耀武

可能是子午谷太过于出名,直到近代,仍有人跃跃欲试,誓要走通这条路。

1936年西安事变后,驻扎陕西的国民革命军第51师师长王耀武,要从子午谷进军西安,勤王救驾。王耀武在子午谷中走了三天,因路太难走,找不到水源,再走下去就得被渴死;加上得知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就退了回去。

退回去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得知王耀武要走子午谷古道后,立即派重兵把住了谷口。如果王耀武执意不回,下场恐怕比高迎祥更惨。

终于走通的弱女子

从三国魏延、曹真,到东晋司马勋,明末高迎祥,民国王耀武,一个个热血男儿都未能走通的子午谷,在唐朝却被一个弱女子给踏平。

这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杨玉环,贵妃喜欢吃的荔枝,就是取道子午谷,从蜀地飞马送来,“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

历史的幽默,或许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