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死吴禄贞的幕后真凶是谁?陈其采嫌疑最大
1911年 11月7日凌晨,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在石家庄车站办公室批阅文件时,其亲信部下、骑兵营管带马步周突然叩门而入。敬礼毕,马高呼道:“报告大人,听说统制升任山西巡抚,特来向大帅贺喜!”
话音未落,马步周屈膝下拜,顺势从靴子里拔出手枪,向吴禄贞连连射击。骤不及防之下,吴禄贞连连中弹,但他仍强忍剧痛夺门而出,孰料门外已埋伏多名杀手,吴禄贞(下图)再遭重击,命赴黄泉。
吴禄贞生于1880年,后与陈其采、张绍曾等40人被选送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受到了清廷的极大重用。数年之间,即爬到了第六镇统制的高位。武昌起义后,蓝天蔚、张绍曾、吴禄贞三人发动“滦州兵谏”,要求立即实施宪政。由于祸起肘腋,清廷匆忙间宣布“十九信条”,这才将危机化解。
之后,吴禄贞被命南下镇压革命军。但走到途中,吴禄贞又止步石家庄并与阎锡山组织“燕晋联军”,企图中途截杀北上组阁、收拾残局的。结果,就在这当口上,吴禄贞反而被人先刺死了。
那么,刺杀吴禄贞的背后主使人是谁?清廷?袁世凯?还是另有其人?
目前的主流观点似乎倾向于袁世凯指使原第六镇协统周符麟,而后者又指使骑兵营管带马步周实施了具体的刺杀行动。原因很简单,周是袁世凯的老部下,吴禄贞上任第六镇统制后将其撤职,两人结下怨仇。
从动机上看,袁世凯指使周符麟刺杀吴禄贞似在情理之中,而吴禄贞死后,周符麟立刻官复原职,难免令人怀疑其中必有幕后交易。不过,从事变的时间、地点看,周符麟似乎并不符合。
目前能证明的是,周符麟并不像某些回忆录中说的那样亲自指挥了刺杀行动,因为当时他根本不在石家庄。据时任陆军部科长并随清军南下的恽宝惠说,吴禄贞被杀时,周符麟在汉口第一军司令部,而陆军部档案中收录的电报也可以证明周本人当时并不在石家庄。阎锡山事后也说,“传刺吴将军者为周旅长符麟,微有出入。”
如果周符麟并不在现场,那“袁世凯指使周符麟刺杀吴禄贞”或“清廷指使周符麟刺杀吴禄贞”的两种说法就有些站不住脚,因为按当时的通讯条件,加上突发事件瞬息万变,远在汉口的袁世凯或周符麟都无法预知吴禄贞的密谋,更无从指挥这一重大行刺事件。
陆军部档案收录了周符麟于11月9日所发的另一封电报,电文是:“麟于本日下午到石家庄”。这份电报证明周是在吴禄贞死后第三天才到石家庄。如周符麟当时在石家庄,那他势必会出来控制局势,而绝不会任由阎锡山的军队乘机运走吴禄贞所截军火。
如果周符麟不是刺杀事件策划者的话,那有个神秘人物即颇值得引起关注。这就是陈其美的弟弟陈其采。
陈其采与吴禄贞、张绍曾同为日本士官第一期同学,回国后均受重用。在吴禄贞前往滦州招抚张绍曾时,陈其采曾随同前行。但吴禄贞前往石家庄后,陈其采却秘密回京。直到11月6日,也就是吴禄贞被刺的前一天,陈其采突然现身石家庄。
陈其采的身份与经历颇为吊诡。如清廷不垮,他原本有一个不错的前程,因为他不但是首批派往日本士官学校的军事留学生,而且是毕业成绩最好的优秀学员。
回国后,陈其采在各地编练新军,之后又调入陆军部。1911年军谘府(即参谋本部)从陆军部独立出来后,陈其采以“正参领”的资格(相当于上校)担任军谘府第三厅厅长,时年不过32岁。
值得一提的是,陈其采即陈其美之三弟,后来“CC系”陈果夫与陈立夫为其大哥陈其霭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陈其美是南方革命党中著名的刺杀大王,其弟弟陈其采虽然名气远不如其老兄,但或许也有家族遗传?
陈其采与日本士官第二期的良弼关系良好,而他的上级领导,军谘府大臣、贝勒载涛当时也主要依靠良弼指点军务。在吴禄贞得授第六镇统制的过程中,良弼显然起了很大作用,因为良弼与吴禄贞交谊颇深,而当时新军中的高级军官任免均需通过军谘府。
当时载涛(下图)、良弼等人的想法,是希望通过吴禄贞这样的“士官系”来排挤原袁世凯的“北洋系”,借此来夺取军权。但是,当他们发现被其倚重的吴禄贞萌发“反心”时,其中的失望与愤恨可想而知。由此也可推测,陈其采的到来,很可能肩负有秘密使命。
民国后,原军谘府大臣、贝勒载涛提出“报私仇说”,其中是否有隐讳不得而知。革命党于右任所办的《民立报》,倒是直指吴禄贞被刺系良弼之阴谋。
据说,良弼在武昌起义后即对吴禄贞有所怀疑,并派人侦察其左右(是否即为陈其采?),而吴禄贞被刺的当天清晨,良弼反复至军谘府询问石家庄有电来否;电报来后,良弼入室亲自翻译,不假示人,此举颇为诡异。
可惜的是,1912年清帝退位前,良弼(下图)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死人是不会说话的,很多秘密就此湮灭。历史的吊诡,多因此而起。
事后,由于吴禄贞的头颅不知去向,阎锡山请一位高明的木工做了一个木人头,安放在其尸身颈腔上。1912年初,南京临时*成立后,吴禄贞与革命宣传家、瘐死租界*中的文弱书生邹容一起被追认为为“大将军”。(节选自金满楼:《晚清原来是这样》,现代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