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为何被列入奸臣传 章惇书绝壁写了什么

章惇为什么被列入奸臣传

章惇,字子厚,公元1035年建州蒲城生人.青年时期的章惇博学多闻,擅长文辞,他的一手书法也是刚劲有力,世人评价其虽然不如唐人写的工巧,不过气势早已远迈。章惇为人性子豪爽耿直,眼里可谓是容不得沙子,是北宋年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是这么一个有名的而又有性格的人,为何人称为奸臣呢?

影视剧中的章惇

章惇的功过是非,就是和他那不羁的性格,和他所坚持的变法,反对宋徽宗登基,批评宣仁后息息相关。章惇所坚持的新政就是从王安石所变之法继承过来的,但是他也吸取了元祐年间的政策,所以实行起来成效很大。然而新法还是损害了保守派,也就是那些高层官员甚至是以皇帝为首的皇族们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集团最后联合起来对付章惇,不断打压他。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哲宗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所以向太后决定立端王赵佶为帝,但是遭到了为相的章惇的额极力反对。章惇认为端王为人轻佻不检点,不能登基为帝。按照宗法制度,应当是简王继位。章惇还在垂帘听政的向太后前严厉声讨,言语之中丝毫没有给高高在上的太后面子。

章惇最后没能成功,北宋的皇位最后还是被端王赵佶继承,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上位的宋徽宗想到章惇曾经这么反对自己,身为皇帝如何会放过章惇。刚好这也给了那些看不惯章惇的奸臣们机会,于是纷纷上书弹劾章惇。最后章惇被贬出京,时常辗转各地,最后病逝他乡,葬在湖州长兴。

能够罢免章惇宰相一职的宋徽宗等人,自然在其身后添油加醋,最后竟然把他变成了一个奸臣,冤枉数百年。但是后人的眼镜是雪亮的,即位后的宋徽宗是怎样的昏君,他和他的那些大臣们把北宋带到灭国的地步是有目共睹的,任他们怎样诋毁章惇也是无用的。

章惇奸臣

章惇生在被称为中国史上最为羸弱的朝廷——两宋时代。章惇生性直爽率真,说话锐利而又直戳事理要害。章惇行事雷厉风行,并且说话精辟入里,时常被人认为是尖酸刻薄,在朝中也是常受排挤。本是宋朝名相的他,到后来竟然被列入奸臣之列,宋时的乌烟瘴气可见一斑。

章惇雕像

如果只看宋史的记录,我们会看到章惇是一个急功急利,不顾百姓安危,造成宋朝民不聊生的一个大奸臣形象。但是倘若细细掰开来一看,就会看到这里牵扯到宋朝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那么这就是政治派别之见了。

章惇之所以不被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皇亲贵族和身居高位的大臣们待见,是因为章惇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后期更是他自己成了变法的主持人。这些贵人们之所以讨厌他,是因为他所主张的变法让了他们的“利益”给了那些如草芥般的黎民。这是自私的既得利益者无法忍受的,故而是极力地贬低王安石和章惇。

更要命的是章惇性子刚烈,只要是有人犯了错,即便他是曾经提拔过自己的王安石的弟弟也不行。所以王安石也和闹翻了,这也让那些讨厌他的人,给他扣了个忘恩负义的帽子。后来哲宗驾崩,在册立新君之际,章惇反对过轻佻的宋徽宗。所以新君上任后,和着那些大臣们一起排挤贬低章惇。甚至连章惇不给自己儿子走私路加官进爵这样无私的行为,都成了他的一宗罪。所以说,宋朝官方对章惇的污蔑是到了何种地步,被他们列入奸臣列表里,也是在所难免了。

章惇墓

章惇为人直爽,性格率真,说起话来也是直中要害,不留对方余地的。在章惇为官期间,他恢复了新法使广大百姓受益;贬斥旧党,清扫朝廷的乌烟瘴气;开拓了大宋疆土,远征西夏,受降吐蕃,开拓了西南。章惇为相期间对北宋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为性格的直率,导致他在朝中受到排挤和污蔑。

散落一边的楠木棺材板

宋徽宗登基后,章惇就被贬谪到四处,时常是一个地方还没坐热就被拉到另个地方去了。崇宁四年(1105年),在杭州病逝,后移葬在湖州长兴县。

章惇的墓在湖州市长兴县的九龙山下一个凸起的小山岗上,所在之地有一个平坦的地域,四周是茂密的竹林,清幽静谧。然而现在却是看不到整个墓穴的面貌,因为早已被破坏殆尽。据当地人回忆说,原本的章惇墓是个高有个三米左右的大土堆。因为这里背靠九龙山,东临太湖,是一块风水宝地,故而遭到猖狂盗墓分子的觊觎。早在二十年前,墓穴就被一洗而空。

2011年,据说是章惇后人的一些人特地相约来到长兴县的九龙山,来祭祀自己曾经的祖先。待到他们看到章惇的墓冢,已然是一块残损不堪的景象了。章惇的墓碑早已不见,据说是上世纪修建水库的时候,曾经在此地搬走了诸多大石块,估计墓碑就是其中之一。在墓穴遗址不远出,还侧放着三块楠木块。这些正是章惇的棺材木,是当年盗墓人从墓穴中拉出来的。早已过去千年之久,而且还经历了多年的风吹雨打,但是这几块楠木纹理清晰可辨,散发着阵阵幽香。

在章惇墓周边,还散布着残损的石像,有人像,马像和羊像等,虽然大多头部都没了,但是曾经的庄严气派还是从中渗透了出来,不仅令人遐想当年的气象。

章惇书法

章惇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坎坷和误解的。章惇曾力挺王安石的改革,虽然遭到打压,但是哲宗继位后担任宰相一职,在借鉴旧的同时又恢复了新法。而且章惇凭借着自己精明的能力和果敢决断的胆识,成功地受降吐蕃,远征西辽。然而章惇的才华能力不仅如此,除了政治上的成就,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常人不可企及的。说章惇和苏轼在书法上的造就齐名,并不是胡言。

《会稽尊侯帖》局部

章惇为人豪爽直率,说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所以他对自己的书法造诣也是相当自负而直言不讳的。章惇曾说自己是“墨禅”,就是说他已经参悟了书法中的玄妙意味。虽然有些自夸的嫌疑,但是其成就是毋庸置疑的。黄伯思曾经盛情赞誉过章惇的书法,虽然精巧上稍不及盛唐气象,但是在气势上已经远迈诸遂良和薛稷等人了。到了老年之际,章惇的书法更是有了书圣之意。

不过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章惇的书法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唯有《草堂寺题记》和《会稽尊侯帖》两份不过五十余字,但是仅凭这些还是能够彰显出章惇书法造诣上之深。尤其是《会稽尊侯帖》,除了历史事件研究价值外,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会稽尊侯帖》可以清晰地展现出章惇老年时期书法上遒劲的用笔,老练的文笔,气势上的雄盛。在尚法的唐代过去后,章惇同苏轼一样是开先河之人,为送人打开了书法尚意的窗口。

章惇书绝壁

北宋年间的章惇,性格豪放耿直,要说他狂放不羁也不为过。如此性子的章惇同大才子苏轼颇为交好,二人时常游山玩水。在苏轼担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担任商州令期间,都曾一起做过主考官。主持考试的刘元父与二人朝夕相处,从二人的言谈举止中感受的出来,章惇、苏轼二人都是宋朝无人能出其右的人才啊,故而十分佩服敬仰他们二人。

万仞绝壁

应该是监考公务结束了,闲着没事章惇、苏轼兄弟二人也就开始游玩起南山了。传说南山的寺庙里有可怕的怪物作祟,百姓们都不敢进出。章惇二人不信邪,怡然自得地在里面住了起来,这就是心高胆也大。

不久,二人游玩之仙游潭,仙游潭有个万仞之深的绝壁,站在边上人都仿佛要丢了几个魂。潭边的岸道颇为狭窄,有一个木质长桥横架在中间,行人走在上面是战战兢兢,只要眼镜朝下一瞥,腿都发软了,动弹不得了。写词豪放不羁的苏轼被章惇推着过潭,苏轼不肯。于是章惇用绳索缠绕在树上,然后移步过岸,万仞绝壁之上神情泰然自若,用手上所提大笔沾上漆墨水,在绝壁上肆意挥洒起来。章惇右手不时上下挥舞,下身双脚也跟着缓缓移动,顷刻过后,石壁上便跃然出现“章惇、苏轼来游”六个打字,远观过去,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股雄劲的气势,笔画在回转之中彰显着书写着的狂傲之气。

苏轼感慨地拍了拍章惇的背,说他这么能拼命,杀人都不成问题啊。于是万仞绝壁上传来这两兄弟的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