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伪满洲国时期*人来去东北已成时髦

1934年的“伪满洲国”是溥仪从执政转变为皇帝的一年。而*当时受日本统治,*人“来去东北”,*《旺报》刊文以记录那段历史。文章摘编如下:

1932年,昭和7年,日本内阁总理犬养毅被11名日本海军军官暗杀。从1895到1945年,日本统治*的50年里,1932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总督像走马灯一样连续换了3个人,大部分的*人当时并不清楚,犬养毅被刺杀,频频更换*总督,其实都是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壮夫的征兆。

其实最重要的征兆还是1932年大陆东北成立了一个被外界称为“满洲国”的政权。同年3月,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日日新报》刊出了发自一千多公里外──东北的新闻,一个名叫谢介石的*人成为伪“满洲国”的“外交部总长”。

报纸上,用幸运儿来形容他。在日本与“伪满洲国”的“外交协议”上,谢介石见证了日满建交仪式。在政治上,谢介石是个忠贞的复辟派;他一直站在末代皇帝溥仪的阵营里。

今年85岁,家住北京的谢白倩是谢介石最小的儿子。他是谢家在大陆的第二代,家住沈阳的谢辉,则是谢家的第三代、谢介石的长孙。他们是祖籍*的大陆人,却从未来过*。谢白倩说,父亲生在*嘛,对日本整个的情况和社会情况比较了解,而且他们上层的关系也多少更清楚一些,当时,日本人因为要和溥仪交往,所以对我父亲来说,被视为外交工作的最佳人选。

谢介石原名谢海,字介石,他比蒋介石还早用“介石”这个称号。幼年就读新竹明志书院,有很好的汉学底子。1895年,日本北白川宫亲王率领日军登陆澳底,接收*。16岁的谢介石成为第一批 “新竹汉语传习所”学生。所谓汉语传习所就是教授台人日语,成为“通译”的场所。

凭在地方通译的优异表现,让他有机会遇到当时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获得了随行通译的机会,而其流利的双语能力以及沟通技巧,被伊藤博文赏识,认为谢介石这个人,是一个能修补台日关系的重要引线,于是将谢介石举荐到日本担任本土语(闽南语)讲师,教导准备来*任官的日本人,后来谢介石到日本明治大学就读法律。

谢介石的长孙谢辉说,祖父回到*以后一直觉得很不得志,所以想到外边发展,据说在新竹树林头的那个地点,有一个算命先生就告诉他,叫他要往东走,将来有发展。据他的家人讲,祖父也信了他的话,同时祖父在日本求学期间,认识张勋的儿子成为同窗好友。张勋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遗臣,也是“复辟派”的代表,精通汉语和日语的谢介石因缘际会下走向支持溥仪复辟这条路。

谢介石

当时已经是1932年,谢白倩说,溥仪那时候到东北主要是想恢复帝制;日本呢,也正好用这样的心理,当时他父亲因为是跟溥仪在一起,所以这时期他父亲对民国开始反感。谢辉说,借力使力,日本*也想利用谢介石达到他们控制“伪满洲国”政权的目的。

旧称新京的长春,有一栋谢介石故居。如今故居已然成了一家高级餐厅。当年这里同时也是“伪满洲国”“外交部”的临时办公室。谢介石为*人组织了一个“*同乡会”,许多*人到“伪满洲国”谋职问路的第一个停靠站就是此地。

谢介石外孙谢同生回忆,家里院里起码有十几口锅,开流水席,那时候从*来大陆投奔他外公这边的人络绎不绝。谢白倩回想,只要有人来求,他们就绝对帮忙,尤其是*来的人,他们多半会想办法。

从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保守估计14年间共有超过5千名*人去到“伪满洲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