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明朝中期倭寇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谁又知道,在海盗中的王直、徐海、叶麻之流呢?他们才是真正的倭寇首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倭患的严重不仅仅是因为日本浪人,也因为那些内陆的那些不法之徒。而今天我们主要聚焦的是日本的国内环境。
炫耀百年的朝贡船终于锁进历史的仓库,大海上,取而代之的是成群结队的走私船和海盗船。一股一股在本国混不下去、怀着财富梦想的日本人,如同贪婪的贼鸥,乘着太平洋的季风,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登陆富庶而软弱的中国。抢金银,抢丝绵,抢人口,时而攻城陷寨,时而飘忽游击。
他们髡头鸟音,相貌狰狞;他们暴戾无比,狡诈无双——东南居民惊呼:“倭子来了!”
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这样定义“倭寇”:“从十三世纪初开始,九州和濑户内海沿岸富于冒险精神的武士和名主携带同伙,一方面到中国和朝鲜(高丽)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岸居民。对方称此为倭寇,大为恐怖。”
那么,这些“富于冒险精神的武士和名主”,为什么把目光聚集到海外?
两个原因:一是求生;二是求财。倭寇产生的大背景,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内乱局。室町幕府从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后,就政权旁落,处于风雨飘摇中。1467年连绵11年的应仁之乱结束后,日本历史上最混乱、最传奇的战国时代粉墨登场了。
日本全国分为六十八国,每个国相当于中国的县,其中五十三个国,由大大小小一百四十二个大名占据着,可以想象在狭小的地盘里却城堡林立的拥挤程度。大名们强弱分明,穷富不一:强的富的占据几国,部属多达数万,穷兵黩武;弱的穷的只有几个村子地盘,部属数十名,朝不保夕。
战国时代是毫无纲常道德可言的所谓“下克上”的诸侯争霸时代,整整乱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年里,为了争权夺利,六十八国整天你争我杀,儿子杀老子,弟弟杀哥哥,家臣杀主子都不算稀奇。
不仅大名在厮杀,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也参加宗教组织“一揆”*。战乱无边,尸骨横野,人民*,农民无法耕种,渔民无法打鱼,饥荒当然随之而来。羸弱的只有等死,强壮点的索性去当盗贼。倭寇的大本营,日本九州同样深陷战乱。 九州有筑前、筑后、丰前、丰后、肥前、肥后、日向、萨摩、大隅等九个藩国,也是诸雄并立,空前混乱。
北边,丰前与筑前的大内氏原本是九州最强的大名,但是遭遇到家臣陶晴贤的政变灭亡了,而陶晴贤不久被九州之外强大的大名毛利元就所杀,并顺势进入北九州,这就和另一个强藩丰后的大友氏碰上了。南边,萨摩的岛津氏和大隅的肝付氏在火拼。西边,肥前的龙造寺氏则和少贰氏内乱不休。
在战争中丧失家主的武士,成了无米下锅的野浪人,因战争无法谋生的渔民、农民,成了饥寒交迫的流民,要想求生,怎么办?下海!做海贼!反正烂命一条!扔哪不是扔?
日本浪人、武士没有饭吃,当了真倭,沿海的流民没饭吃了,也充当倭寇,于是倭患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