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秘史 为何她被称为老佛爷 却信奉道教
中国近代历史上,慈禧太后作为祸国殃民的妖后,众口铄金,简直罪不可赦。但当时大清朝内部,都称呼她为慈禧老佛爷,但罕为人知的是,偏偏她还信奉道教,道号“广信子”,这是不是让人非常奇怪。
那么,我们就谈一谈这其中的历史谜团。
首先,要了解“老佛爷”称呼的由来,事实上,这并非慈禧的专用。
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除了有“庙号”、“谥号”和“尊称”以外,有些帝王还有“特称”,如宋代叫“官家”,明代叫“老爷”,而清代则叫“老佛爷”,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满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其次,慈禧信奉道教和她本人的身世遭遇有关。
大家都知道,咸丰帝死后,留下慈禧等孤儿寡母,朝中大臣*很大,两宫太后日子过得也并不舒坦。同治七年,慈禧母亲去世,要找寄存灵柩做法事的地方。旧社会很多灵柩暂时无法下葬,都停放在寺院,比如民国时沈阳竹林寺,就是灵柩停放之地,张作霖死后,大帅府里灵柩没下葬,就被日本人移到了那里。且说当时慈禧尚未独揽大权,派亲信太监刘诚印到北京贤良寺等处仔细访查,谁想一连去几处寺庙,住持和尚均是冷淡。见自己孤儿寡母被人欺负,慈禧甚为恼火,后吩咐转往北京白云观,这次受到了道士的热情接待。
据《太上律脉源流》记载:道教全真龙门派高道张宗璿“庚午再请传戒,时值皇亲照公府太夫人灵寄观中,师为虔诵《血盆经》。一藏百天之久,靡有怠容。蒙慈禧皇(太)后,恩赐紫袍玉冠,揖金助坛开大戒场,伯子公侯,接踵而来,请谒声名,播于远方”。白云观玉皇殿内悬挂至今的“百寿幡”,据传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祝寿之物,后敕赐白云观而悬挂于此。
后来,慈禧派总管李莲英代她传了三坛大戒,作为功德主,占了戒坛天字号弟子,名曰广仁子,在宫内素食百天。虽然没有亲自去白云观律堂,但受了天仙戒之方便戒,至此也成了道教徒。而后,太监到白云观受戒蔚然成风,后大太监刘诚印亦在白云观皈依了道教。
晚清民国时期,太监与道教界交往密切,甚至一些大太监还成为道教著名宫观的住持,除了刘诚印外,如太监田子久,就曾担任过北京地安门外火神庙的住持,并曾担任过北京道教协会会长,另一位著名太监信修明做过副会长。
最后,关键的一点,和清廷派系之争有很大关系。
晚清时期,“太后党”与“保帝党”争斗十分激烈。当时满族官员多信奉藏传佛教,汉族官员则主要信奉汉传佛教,特别是“帝党”中人,不乏佛教徒。18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起义肆意毁庙,对汉传佛教打击极大,后复兴多由湘军、淮军官员出资,故佛教与汉族湘淮官员关系密切。北京许多重要寺院,是当时洋务派经常活动、聚会的场所,甚至是立宪派官绅的据点。盛传不愿为慈禧母亲停灵的贤良寺,距皇宫很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如洋务派李鸿章、左宗棠等,维新派康有为、沈子培、王病山等,李鸿章最后还病逝于该寺。再如法源寺,其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袁世凯、大刀王五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民国初年晚清佛教领袖“八指头陀”寄禅法师,其生前文集也是由晚清君主立宪的坚定支持者杨度编辑刻印的。
对于此种行为,作为“太后党”的首脑人物,慈禧岂不厌恶?加上她宠信北京白云观道士,这是晚清政局中一个公开的秘密,而历史上朝廷灭佛遵道之事很多,当初各大寺得罪过慈禧,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应该支持反对太后的派系了!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有爱国反清的成分。
如此一来,慈禧太后信奉道教也就不作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