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王莽也是亡国之君他的失败是因得罪了谁
前面几篇说了历史是如何一步一步选择王莽的,人民群众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王莽推向神坛乃至帝位的。本来历史眷顾王莽,群众拥护王莽,形势一片大好,可没几年,天下就背弃了王莽,王莽成了数的过来的身兼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的皇帝。短短几年,人生大起大落是不是有点太快?其实这怪不得别人,要怪,还是得怪王莽自己作死。今天就说说王莽把一个好好的*,如何作死作垮的。有人说,王莽是个穿越者。对于一向坚持理性客观的历史观的我来说,我还真的有那么点相信。因为他太像一个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的人了……
很多所谓的改革都是新瓶装旧酒,但是王莽他不!他的改革走的不是寻常路,就是要新酒放旧瓶!
新瓶装旧酒的欺骗式改革一般只是欺骗一下善良的大众,根本上还是维护既得利益,所以还是可以维持的。
历史上任何的一种权力,都不是凭空而来,都需要背后有政治利益集团的支持。有新兴的地主政治*支持,所以商鞅变法成功了。得不到文官集团的肯定,所以张居正改革失败了。
而王莽的改革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把全国上上下下所有能得罪的政治*,全部都给得罪了。
首先得罪的,是豪强地主阶层。
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不具有彻底性的,因为改革其实质是统治阶层内部利益的再划分,所以,必然要打击一部分既得利益,拉拢另一部分。
王莽改制,可以说是有魄力的,因为他直接把改革的枪口对准了当时最大的利益集团,豪强地主。
这个改革方向不能说错,但是改革的方法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
当时西汉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土地兼并严重,人口买卖盛行,豪强“多蓄奴婢,田宅无限”。针对豪强的改革是具有正当性的,但是也必然是异常艰辛和凶险。后来的光武帝刘秀就是依靠豪强地主,才夺得皇位。
而对付这么庞大的*,王莽是怎么做的呢?
两招,“王田制”和“私属制”
王莽看到了农民失去土地,土地兼并严重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因此,他想通过恢复古书上记载的“井田制”来解决这个问题。王莽即位后,颁布了“王田制”,规定土地国有,不准随便买卖,并根据人口数量分配土地。只要土地国有,不准随便买卖,再通过平均分配土地,农民就可以实现耕者有其田,那么就可以杜绝土地兼并,土地不会被买卖,农民就不会无所依附成为奴婢了,一举多得。另外为了缓解现有的奴婢过多的问题,王莽将“奴婢”改称“私属”,不许买卖。这两项措施出发点我相信是好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他们只是限制了土地兼并和奴婢膨胀,并未伤及豪强根本。何况,这两项措施严重损害了豪强权贵的利益。豪强群起反对,朝野反对,地方地主豪强甚至举兵反抗,无奈之下,王莽下令取消“王田”“私属”制度。就这样,这两项制度草草收尾,还没收到改革红利,却已经把当时最有*的豪强地主给得罪光了。
接着得罪的,是底层百姓
王莽改革的出发点其实就是为了底层百姓,但是呢,他推行的那些政策,让本来就困苦的底层百姓更加没有了活路。
首先是改革币制,这个是王莽改制中失败中的失败,怎么改呢,把已经淘汰了几百上千年的货币又重新拿出来了,什么刀币啊,布币啊,连只有商朝时候才流通的货币龟壳和贝都复活。这还不止,每次货币改革,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值却越来越高,人为地制造通货膨胀,就类似于现代社会的滥发纸币,最终物价飞涨,百姓财富被强行掠夺,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还有一些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制度,最后也成了百姓怨恨*的一大原因。比如实行五均、赊贷等,五均是在全国几大城市设立五均官,五均官的任务一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二是管理市场的物价,各地五均官在每季度的第二个月,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如果物价高于“市平”,*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买卖。赊贷是由*办理贷款。具体办法是:如果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以向*借贷。祭祀借贷须在十天内归还,丧事借贷须在三个月内归还,以上两项借贷不收取利息;工商贷款每年交纳不超过所借数额十分之一的利息。
这些政策的理念都非常先进,后世的王安石变法都还在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商贾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互相勾结,利用特权将这些制度变成中饱私囊的机构,给百姓带来莫大的痛苦。即使是到了一千年后的王安石时代,同样的痼疾,依然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大原因。
而百姓不会管你政策的出发点,这些政策最终所受的苦,自然都记到了王莽的头上。
得罪完上层的豪强和下层的百姓,王莽又把官僚得罪了
王莽改制,不仅喜欢改制度,还喜欢改名称,王莽不停更改官制与官名,又不停地更改地名,严重的一个郡前前后后改了5次名称,改到最后又改回到了原来的名字,纯粹瞎折腾。结果搞得公文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甚至下诏书,还得用以前的旧名。王莽还喜欢根据古籍和传说来设置官职分封爵位,设置了许多新的官职,再加上原来已经改名的旧官职,大家完全不知道谁是谁,该干什么了。还按照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将近800人,但是很多又没有实际的封地。最后搞得官场乌烟瘴气,贪污受贿,盘剥民脂民膏的层出不穷。说是官不聊生,也不过分。得罪完自己人,王莽还把周边少数民族给得罪光了西汉时期,周边的民族形势还有些复杂,北方匈奴,东方高句丽,西域和西南夷虽然都依附*王朝,但是自主性较强,一不爽就*。说王莽是腐儒吧,对待民族关系,一点妥协意识都没有,妄自尊大,一副皇汉的派头。
首先是对匈奴,匈奴被汉武帝连番打击以后,*日衰,到了宣帝时候,呼韩邪单于来降,汉朝终于得到了匈奴的臣服。但是王莽认为,自己天命所归,代汉自立,匈奴算什么!于是把西汉的“匈奴单于玺”给收了,换了个“新匈奴单于章”,在匈奴前面加个“新”,还把“玺”改成“章”,匈奴不满开始闹事,王莽一看,你个小样还敢不服,直接把匈奴单于改成“降奴单于”,这么侮辱性的称呼使单于勃然大怒,于是北方边界又开始战争了。
点击看大图接着是对西域,把西域各国的王降为侯,引起西域诸国的不满,纷纷反叛,王莽派去镇压的大军也被西域诸国联军打败。新朝几乎失去了整个西域。
再接着是对西南夷,也还是因为把王降为侯,句町王怒不从命,被王莽处死,这句町王一死便捅了马蜂窝了,句町王弟弟率众反抗,整个西南少数民族群起*,*一直持续到新朝灭亡还没消停。
北方西方和南方都出问题了,还差东北的高句丽。为了出征匈奴,王莽还向高句丽征兵,遭遇反抗,王莽一怒,派兵过去把高句丽收拾了,顺便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
就这样,王莽自大的外交姿态把周边少数民族都给得罪光了,使整个帝国的边境都陷入了战争,虚耗了大量国力。
王莽得罪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政治*,其灭亡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但是,王莽毕竟还是王莽,他还是那个道德楷模和儒生典范,在王莽灭亡的最后,就连王莽的亲信重臣都开始背叛王莽时,王莽他落魄时的好友孔休出现在王莽的面前,没有共富贵,却可以共患难,人生得此知己,死又何憾。
和孔休一样守在王莽身边的,还有一千多名公卿大臣,在他们眼里,王莽还是那个胸怀天下苍生的贤德君主,他们以书生之躯,与王莽一起战斗到了最后。
在历代亡国之君中,临死前仍然能获得如此多人的拥护和誓死守卫,王莽算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相比1600年后的崇祯皇帝鸣钟召百官无一人前来,死前仅有一名太监陪同,王莽的结局还不算太惨。